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跟父母生活了很久。我父亲喜欢看人格斗,我母亲喜欢与人格斗;喜欢的内容并不重要。她总是站在光明正义的一边……她从未听说过爱恨交织这种复杂的情绪。要么是朋友, 要么是敌人。

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由此开篇。

1985年,26岁的珍妮特·温特森出版了她的首部作品《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下文中简称《橘子》),讲述一个被虔诚的福音派母亲收养的女孩“离经叛道”、成为她自己的故事。这本书甫一出版便震动了整个英国文坛——不仅赢得了惠特布莱德首作大奖,还让温特森成为当时最受争议的作家。


年轻时的珍妮特·温特森

时光荏苒,《橘子》不仅进入英美中小学和大学的推荐书目,还被翻译为多种语言,畅销30余国,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2025年,《橘子》迎来了出版40周年。这本书已成为爱、成长和反叛精神的标志性作品;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关于信仰的崩塌与重建,勇敢戳穿“唯一真理”的谎言,关于每个人如何寻找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当电视剧《难哄》结局,女主温以凡在回忆中默念那句“我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至死不渝,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当五月天的阿信手捧着《橘子》坚定地唱出“世界再对 我再错 又有何惧”,我们知道,橘子的故事还在向前,在时代中不断创造着丰富的情感内核


在五月天歌曲《任性》的封面中

阿信手中拿着的书就是《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橘子、圣经与异端:

一部伪装成寓言的成长史诗

小说的主角珍妮特生活在一个英国小镇上的家庭,她的母亲是狂热的福音派信徒,坚信世界非黑即白,而上帝就是唯一的真理。

母亲致力于将珍妮特也培养为出色的传教士,于是在母亲的“指引”下,珍妮特的启蒙读物是圣经,启蒙课堂是教会的礼拜,天堂的盛景与地狱的烈焰在她的世界里司空见惯。

当珍妮特因淋巴腺发炎而聋了三个月,她仍像平日那样去教堂,同以前一样放声高唱,但世界变得非常安静。有人问珍妮特为什么不理会旁人,母亲一口咬定她是因狂喜而灵魂出窍了,骄傲地答道:“这是主的意愿。”

然而,当珍妮特终于被发现耳聋而入院治疗,渴望得到母亲的抚慰时,来自母亲的照顾却只有托父亲捎来的一封信和几只橘子——母亲口中“唯一的水果”。

在这个家庭中,橘子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隐喻:它代表着母亲眼中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唯一被允许的信仰形态。珍妮特从小被教导要按照教义生活,任何偏离都会被视作"魔鬼的诱惑"。


BBC电视剧版《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剧照

但珍妮特逐渐发现,世界并非如此简单。

她进入学校,却因为入学晚和身上的宗教气息而成了师生眼中的异类。她听到住在同一条街的女人说自己嫁给了一头猪,由此怀疑“莫非整个地球上的女人们全都嫁给了野兽,而全不自知?”;她决定不要跌入情网,专心成为传教士,但就在这个决定之后不久,她遇见了一个女孩——梅兰妮。

珍妮特将梅兰妮视作朋友,但似乎又有哪里不一样,她是如此欣喜。珍妮特因为这种不确定的感觉而沮丧——只有异教徒才会感到不确定,可她是上帝选中的呀。

“我是说,我当然是爱她的。”

“那你就不爱上帝。”

“爱,两个我都爱。”

“你不能两个都爱。”

“可我确实爱,我都爱,放我走!”可牧师揪住了我的胳膊,越攥越紧。

因为无法否认她爱着梅兰妮,珍妮特被教会和母亲视为“魔鬼附身”。她被要求忏悔,但她拒绝,一场拉锯开始。

爱,真的可能属于魔鬼吗?如果我让他们驱除我的魔鬼,我是否必须放弃自己找到的一切?

在被单独锁进房间时、得知梅兰妮已放弃抵抗时,以及又一次被母亲驱逐时,珍妮特不断与自己、与脑海中的橙色魔鬼进行着对话。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冲破藩篱,保有内心的坚持,并无须畏惧

墙是庇护,也是限制。墙的本质注定了墙终将倾颓。吹响自己的号角,你会看到四壁倒塌。

终于,她离开家庭,过上了被放逐的生活,在打工、流浪和阅读中重建自我——

墙壁倒塌,更广阔的世界随之展开。


你可以改变故事

即使别人说故事早已写好

或许早已有人注意到,《橘子》的主人公有着和作者一样的名字——珍妮特。因为主人公的经历也与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有诸多重合之处,这本书常常被解读为珍妮特·温特森的半自传性小说。

对此,温特森本人曾说:“在这本书中,主人公拥有我的名字,因为我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虚构人物。有一部分确实是自传,因为所有写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自传,必然会牵涉到你自身的经历,但又不是一切都照搬事实,而是将其改头换面,变成另一种经历。我把自己看作变形人,拥有各种各样的人生。”

尽管温特森不希望读者仅仅把《橘子》视为一部自传性作品,但虚构和真实之间的模糊界限确实是这部小说奇特魅力的来源之一。叙事中虚与实的彼此交织——那些穿插于“主线”之间的骑士传说、魔法故事——让珍妮特的经历既像私人回忆,又像人类共有的反抗寓言。

本书译者于是老师评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会经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会经历多少归零式的起步?每个人自我逐渐成熟的过程,就是忍受分离、孤独、背叛、愤慨的逐一攻破。在非常态的信徒家中长大的珍妮特或许离我们很远,但离家独自生活、重新追寻爱的真理的珍妮特,就是我们自己。”


《橘子》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权威压迫的故事,它还探讨了“叙事权”的重要性。珍妮特的母亲和教会垄断了“真理”的解释权,他们用圣经的经文、道德训诫来规训珍妮特,试图让她相信,只有他们的故事才是正确的。

但温特森让珍妮特学会了反抗的方式——写作。或许,故事里的珍妮特也会在离家后随心所欲地阅读,从神话、文学和哲学中寻找自己的语言,靠打工积攒学费,去牛津大学读英文系——就像现实中的温特森那样。

而创作《橘子》,就是温特森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她打破了线性时间,穿插传说、寓言和圣经改写,让读者看到:故事可以被重新讲述,而真理可以是多元的。

我们随心所欲地编造故事。不把宇宙解释透彻,这是解释宇宙的好办法,也是让一切保持鲜活生动,而非封存在时间中的好办法。每个人讲故事的方式都不一样,只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个人眼里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故事中有真相可寻,还有人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被证实。我不相信这些说法。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你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它告诉我们: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你可以顺从,也可以反叛;你可以接受别人的故事,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版本。

40年后,温特森笔下的故事仍在继续:在每个受到质疑和打压的年轻人身上,在每个勇敢说“不”的瞬间,在每次我们选择诚实面对自己的时刻。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不会随时间褪色,只会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剧《难哄》EP32

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地爱我

女主温以凡捧着《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与爱人在故事的终点相逢

温特森曾说:“如果挑战常识、拒绝过循规蹈矩的生活,你将会面对什么?这本小说写给所有对此心有戚戚的读者。是做安全的选择,还是追随自己的心呢?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本书确实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年轻女性。”

40年后的今天,即将迎来66岁的温特森仍然精力充沛。去年,她的最新长篇《人形爱情故事》在简中世界出版,采访中的她依然保持着她锋利的个性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我们必须做提出棘手问题的棘手人类”;今年,温特森最受赞誉的、曾获约翰·卢埃林·莱斯奖的经典作品《激情》也将焕新再版,敬请期待!

如果你也需要一份打破枷锁的勇气,那么,《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这本书值得放在你枕边最触手可及的位置。40年前,温特森以这本书说:唯一的水果不存在,唯一的活法也不存在。40年后,这句话依然在回响,献给每一个曾被规训、被否定、被要求“服从”的人。温特森的文字既锋利又温柔,她告诉我们:失败与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未为自己活过。

限时五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