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来西亚年轻学者莫家浩博士出版了一部与南洋历史文化相关的书《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书中娓娓道来早期南洋移民的臆造与想象,展现了先民如何运用祖辈的文化资源在异地求生的智慧。这本书出版后,出版社以“新南洋史”这一概念进行介绍,一时引发学术界的热议。

学界对“新南洋史”这一提法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提法可能显得概念陈意过高,是否能够真正称为“新”还有待商榷。然而,若从马新史学或更广泛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这种论述并非完全新颖,而是对战后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史话式书写传统的一种延续。

莫家浩的《臆造南洋》以讲故事、谈掌故为主要形式,趣味性浓厚,内容以小故事勾连大主题。我认为,这种书写方式实际上继承了马新历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史话传统”,通过口语化、趣味化的叙述方式,让严肃的历史研究能够以更亲近大众的形式呈现。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莫家浩 著,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出版

这本著作体现了两大特点,这是讨论“新南洋史”这一概念的关键切入点。

其一,虽然书中以东南亚、马来西亚为背景,但核心内容仍是以华人研究为主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书写方式已经开始意识到国家与区域历史对华人研究的重要性。我认为,早期的华人研究大多从华人自身的视角出发,较少将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框架纳入分析。而莫家浩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尝试在华人研究中融入更宽广的空间框架,包括马来西亚、东南亚甚至远至中国的联结。这种处理方式使华人研究不仅局限于族群叙事,而是开始探索华人与国家、区域互动的动态过程。

其二,内容选题极具特色,关注日常生活、民间习俗甚至神怪等传统史学较少触及的领域。例如,《臆造南洋》中对“神鬼人兽”的描述,展示了先民在异地生存的想象世界。这种关注“小事”的视角属于民间学派的微观历史范畴,与传统大历史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强调普通人的经历,借助丰富的民俗资料补充和扩展历史的多样性。

这种从“小历史”出发的研究思路,虽然在学术上属于较为边缘的路径,但正是这种“边缘”切入点能够触及许多传统史学忽视的盲点,不仅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边界,也使历史研究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符合当代学术界对跨学科研究和地方性知识的需求。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东南亚研究的主轴逐渐转向以华人研究为核心,许云樵等学者开创的东南亚综合研究传统逐渐淡出主流。然而,这种传统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在马新学术界的深层脉络中潜伏。我认为,莫家浩的写作正是在这种学术脉络中复兴了史话传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书写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南洋研究带来了在地化的视角。这些著述不以西方中心为框架,而是扎根于马新本土的历史与文化,从地方性出发展开分析。这种去中心化的处理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华人研究的限制,也为东南亚史的研究注入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新南洋史”概念的提出,无疑为当代东南亚研究和华人研究带来了新的讨论空间。作为一种更贴近大众的书写方式,史话传统的再兴提醒学者在追求理论深度的同时,也需思考如何让研究更具社会影响力。

未来,“新南洋史”能否真正成为一种学术潮流,还有赖于更多学者的参与与深化研究。如果能够在保持地方性视角的同时,继续探索更广泛的理论框架和跨学科方法,“新南洋史”或许能在东南亚研究的版图中开辟一片新天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