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23年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中首次提出“推动战后重建”,强调“国际社会应采取措施支持冲突地区战后重建”。这一阶段的表态更多聚焦于宏观原则,例如强调尊重主权、反对单边制裁等。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在2024年开展的四轮穿梭外交中,将重建议题纳入与俄乌及欧洲国家的磋商框架,但未提及具体参与路径。


25年3月,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发言人李明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愿“根据当事方意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参与乌克兰未来重建”。这一表态标志着中国从“劝和促谈”向“重建参与”的角色转型。同期,中乌签署《关于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的协定》补充议定书,为能源、交通等领域的重建合作奠定法律基础。中国企业已启动多项前期工作,例如中国电建重启第聂伯河水电站修复项目,中国铁建评估哈尔科夫至敖德萨铁路重建可行性。

这确实是中国重塑国际规则、展现负责任大国的一个机会。首先,中国基建企业在乌克兰市场份额已从战前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7%,参与重建可能带来年均200亿美元的工程合同。再者,参与重建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推动“共商共建共享”模式,削弱西方主导的“华盛顿共识”影响力。还有,参与重建可以避免在俄乌间选边站队,同时扩大对欧洲经济渗透。

但参与重建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是严峻的。


一.安全风险

乌东部冲突区仍有12%的区域处于激烈交火,如果一边有战争,一边搞建设,中国企业需承担年均15%的项目中断风险。

更重要的是,泽连斯基政府将中国参与视为“战略平衡器”。2025年2月,泽连斯基在基辅论坛上公开表示“乌克兰需要中国的角色”,并暗示中国参与可对冲西方援助的附加条件。这可能触发中国与欧美在乌克兰的利益的直接对抗。乌克兰重建部已与中国商务部建立“重建项目对接机制”,优先向中国企业开放住房(840亿美元需求)、能源(680亿美元)等民生领域。这是否和美国务院官员在2025年3月私下向中国驻美使馆表示的“不反对中国参与住房、医疗等民生项目,但关键基础设施需由西方主导”有关?

战后乌克兰政府多半由美国政府主导,与乌克兰签订的协议或合同有多少可靠性保障,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如何应对要有预案。加上乌克兰在与中国合作的过往,也有许多失信于中国的地方,中国蒙受的损失至今未得到乌方一个合理的说法。中国利益如何保障确实是一个不可轻视的事情。

二.欧美破坏

乌克兰债务占GDP比率已达90%,中国若提供大额贷款,欧美可能指控我们搞“新殖民主义”。还可能通过“人权审查”“反腐败调查”等手段阻挠中国项目。实际上已经发生这种事情,2025年3月欧盟就以"强迫劳动"为由冻结中国电建的敖德萨港口项目,我不清楚欧盟有何权力冻结。

欧盟在2025年3月巴黎峰会上提出“欧洲安全部队”方案,试图将重建与安全保障绑定。法国总统马克龙要求中国“在重建中遵守欧盟对俄制裁”,但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则私下表示“欢迎中国填补欧洲基建投资缺口”。欧洲的这种神经分裂症也给中国参与重建蒙上了一层阴影。

欧盟对华政策明显表现出“安全-经济”二元对立逻辑:在安全领域排斥中国,在经济领域默许合作。在此框架下,我们的经济利益如何保证是个问题。而特朗普政府采取的是“竞争性共存”策略:一方面通过《乌克兰矿产协议》锁定50%的稀土开采权;另一方面默许中国参与非战略领域重建。这与欧盟对中国的做法是一个套路。一句话高收益的活欧美包揽,高风险的事中国承担,这可能不该是我们参与战后重建应有的窘境。


三.中俄博弈

俄罗斯外交部在2025年3月的声明中称,“欢迎所有负责任国家参与乌克兰重建”,但强调“重建不应损害俄方合法权益”。这一表态也为中国参与划出红线,俄很可能要求保障俄控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此外,俄罗斯通过"3000亿美元冻结资产重建计划"与中国竞争影响力。该计划要求将欧洲冻结的俄资产的20%用于俄控区重建,试图将中国纳入其主导的重建框架。俄副总理胡斯努林暗示,若中国企业参与乌政府控制区项目,可能面临“供应链中断”。

四.暗箭难防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25年4月发布的《乌克兰重建路线图》中,将中国列为“关键合作伙伴”,希望中国在基建融资(预计需4860亿美元)、排雷(17万处雷区)等领域发挥作用。这么大笔融资和排雷都是高风险的项目。

该署还要求中国企业“遵守国际劳工标准”,试图将ESG规则嵌入重建项目,这就是一把随时可以射向中国的暗箭。

世界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启动“重建融资对话”,探讨联合设立“中欧重建基金”。但世行要求中国“披露项目债务条款”,试图防范“债务陷阱”争议。亚投行则批准5亿美元贷款用于乌克兰电网修复,开创多边开发银行与中国协同融资先例。这里提到的“债务陷阱”我们很耳熟,这不是美欧攻击我“一带一路”倡议的惯用武器吗?


当然,我相信中国政府已经充分估计到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在合作模式创新、金融风险管控、法律法规建设、舆论氛围塑造、大国协调路径等方面已经制定有防范风险、迎接挑战的各种措施和办法。

但愿俄乌和平早日到来,俄乌人民都能过上安全稳定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