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何香凝亲作《猛虎图》赠彭德怀:一只威风凛凛的猛虎,正从山岗上冲下来,那一声声咆哮,仿佛把周围的松树叶都震得发抖。
1951年4月初,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总团长廖承志和副总团长陈沂、田汉的率领下,赴朝鲜前线和后方进行慰问活动。
总团下设8个分团,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和人民解放军的代表以及文艺工作者575人组成,慰问团将中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的热爱、感激以及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坚强决心,带到了朝鲜,他们所到之处,均受到志愿军指战员和朝鲜军民的热烈欢迎,慰问团送的慰问袋里都装着一本红色小册子,这是著名诗人柯仲平慰问志愿军的一本诗集。诗人在每本诗集的扉页上都写了这么一首诗:“一个慰问袋装着一颗心,一颗心装进一封慰问信。几万万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给你们送来了几万万颗勤劳勇敢的心。”
当时正值志愿军紧张地进行第4、第5次战役期间,在战斗激烈、工作艰苦的条件下,随团的文艺工作者在敌机的经常袭击下,为指战员们作了上千次精彩的表演,不少演员深入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表演节目,把祖国人民的温暖送到了战士的心坎上,其中天津市著名的相声演员常宝坤、著名琴师程树棠,在为战士演出时遭敌机轰炸扫射而光荣殉职。
4月30日,慰问团到志愿军总部慰问。彭总一看见他很熟悉的廖承志,就笑呵呵地握住他的手:“小廖,你来了,我非常欢迎啊!”
彭总指着一排木椅,招呼慰问团的同志坐下后,十分高兴地把廖承志拉在身边,亲切地问长问短,还问了其母亲何香凝的健康情况:“太夫人身体好吗?请她多保重身体哟!”
3月份,志愿军代表团归国汇报朝鲜战场的情况,祖国人民出于对彭总的崇敬,赠送给他一张虎皮御寒,彭总感到很不安,觉得这么贵重的东西还是送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好。时年73岁的何香凝老人于1904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辛亥革命,民国以后,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护法运动,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妇女部部长,1947年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孙中山的革命战友、廖仲恺的革命伴侣,何香凝是国民党革命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深受共产党人的爱戴。于是,彭总就写了一封信,派人把虎皮送给了何香凝。
廖承志对着彭德怀连连点着头说:“老总,我母亲的身体很好。她老人家收到您送的虎皮后,很是感动,她要我把她的谢意带给您,感谢您对老人家的关心。”廖承志说着拿出一个纸卷来,“我母亲特意为您作了一幅画,作为回赠之礼。”
这幅画题为《猛虎图》:一只威风凛凛的猛虎,正从山岗上冲下来,那一声声咆哮,仿佛把周围的松树叶都震得发抖,这猛虎不就是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形象吗?彭总细端详后,激动得赞不绝口:“唔!太夫人画得好极了!此乃无价之墨宝!”
何香凝是知名的画家,抗战期间,她为了表示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愤怒和反对,曾拒绝了蒋介石发给她的作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的薪金,以卖画挣钱维持生计。彭总没想到年逾7旬的何香凝老人会亲笔作画回赠。
彭总向慰问团介绍了战场情况,他说:“我们打的是正义之战,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经过了艰难困苦的考验,打起仗来就像猛虎下山一样,第4次战役使敌人的损失和消耗很大,长此以往,敌人会受不了的。敌人的优势装备不可怕,他们是眼睛长在后脑勺上,只会向后看,前途一片漆黑。”
对于何香凝送给他的这幅《猛虎图》,彭德怀非常喜欢,一直挂在自己的房间里,达6年之久,以此来激励自己不忘创业之艰,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在生命最后几年,彭德怀将此画上交国家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4岁。1979年2月,在首都美术馆,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何香凝国画展,其中姿态生动的猛虎仿佛咆哮于林间,其威风凛凛的形象,呼之欲出,受到了参观者的喜欢。他们赞叹说:“历代画家,以女子而画猛兽,何香凝先生恐怕是独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