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编辑 杨海校对 刘越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1日消息,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表示,截至目前,缅甸28日发生的强震已造成2719人遇难,另有4521人受伤,约441人失踪。他表示,遇难人数可能将超过3000人。
3月28日地震发生后,曼德勒市郊区的一座佛寺sein pan kyang thit kyaung接待了 至少800名灾民。灾民来自附近的6个村庄,他们的家都被震裂开了口子,房里坠着电线、满地破碎的天花板。有些严重的,已经变成了废墟。
家里不敢再待,他们搬出被褥、陶罐和孩子的毛绒玩具,住在街边、绿化带,或者佛寺里。
一名二十岁出头的女孩被压在废墟下。在屋顶坍塌前,她躲进梳妆台下。家里的二层楼成了一堆废墟,好在她埋得不深,一个多小时后被救出。
▲ 幸存的女孩指出当时她躲藏的大致位置。 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佛堂成了很多灾民临时的家。约二百平方米的地上铺满了毯子,按当地礼仪,人们脱去鞋子走上去。老人躺靠休息,学校停课了,孩子们坐在佛堂里看书。
▲村民们在佛堂里避难。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在佛堂里看书的孩子。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更多的人住在户外,一张竹席或毯子铺在地上,便是一张床。金色的佛塔四周,搭满了简易帐篷。铁丝拉成的架子上挂着香蕉、未干的衣服和安全帽。
▲ 暂时住在户外的灾民。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起初,寺里51岁的住持伯努(bodu)拿出善款,购买大米和蔬菜,再加上送来的物资,可以管灾民一日三餐。可善款是有限的,逐渐变成一日两餐,一日一餐。
当地时间4月1日10时30分许,果敢会馆的工作人员准备了饭菜,志愿者装车送往佛寺。缅甸民间组织的5名女性也来义务帮忙搬运物资。她们脸上涂着淡黄色的特纳卡(当地一种天然化妆品,来自植物根部),发束间别着鲜花,将一盒盒食物递给灾民。
每当通知物资送到时,大人小孩会飞奔向发放点。但当开始发物资时,人们又会整齐排队,让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先领。
▲正在排队领取物资的村民。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在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下,蒸好的米饭不到两小时就会发馊。伯努说,虽然缺少食物,但也不能过量,否则放变质造成浪费。佛寺里有蒸煮食物的工具,每顿饭会消耗90公斤的大米和几大袋番茄与佛手瓜。
寺里那间建成110年的佛学院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伯努从废墟里捡起一截破碎的陶制排水管,“这是它建成时用的,从来没坏过。”这座佛寺用黄泥砖和混合砂石搭建而成,建成至今从未翻修、重建,是伯努最珍视的事物。
▲建成110年的一座佛学院在震中变成废墟。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幸运的是,学院门头的佛教图腾没有损毁。“这是这栋建筑的精华。”伯努说。
▲学院门头的佛教图腾在地震中保留完好。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百米外的消防站里,三名少年义务消防员用推车拉着物资,其中两个穿着拖鞋。这三个孩子的身高只有成年人的一半,其中两个13岁的孩子,是父母在地震后送到消防站来的。
雷多(Redo)年龄最小,7岁,比另两个孩子矮半头。他是附近孤儿院的孤儿,主动提出来消防站帮忙干活儿。
▲三位少年义务消防员,他们身后佛教风格的建筑是消防站。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负责后勤的消防员说,消防站已经建成51年了,有过数不清的义务消防员,他们都是附近的孤儿或青少年,平时会负责搬运物资等工作。消防站是一座装饰繁复的建筑,大量佛教装饰的檐角和框架组成一个近三层楼高的亭子,这里是接报警中心,来报警的人都会在这里登记。
在当地,普通住户不允许在家装中使用过于复杂华丽的佛教装饰,“一般都是请一尊佛像,在家中念经。佛塔和这类建筑不允许在居民家出现。”
消防员介绍,这样建筑上繁复的装饰与图案,蕴含着吉祥的寓意,体现了当地人对消防员的尊重。震后,这座亭子震塌。但消防员仍在工作,“从地震到现在,我们轮班出去救援,没有停过,但还是救不过来。”
当地时间12时51分,曼德勒全程拉响防空警报,悼念逝者。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