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正是踏青的好时节。
有一说一,经常运动的孩子,大脑真的会变聪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心理学专家杨霞老师就说过,大脑发展最重要的营养剂,首先就是运动。
那么第二个是什么呢?
答案就藏在海淀这所田园般的学校里。
你听,春耕时节的教学楼后格外热闹——
有的班级想种豆角,有的偏爱小白菜,还有的嚷着插秧苗、栽麦苗……老师们站在一旁笑着说,“秋天准能凑齐一桌子好菜。”
孩子们挽起袖子,挥起锄头,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健康向上的生命力,真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里的孩子们拥有自己的一片“自留地”,老师们化身成为幸福的麦田守望者,用“农·人”情怀浇灌着每一颗心灵。
这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骨子里带着农大“基因”的农大附中,用独具特色的春耕节,解读了古语“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学校要培养的是既会读书,也会劳动、会生活的人。
春天感受泥土的芬芳,秋天品尝稻香的清甜,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生长的快乐,学习生活的技巧,也学会对生命、对他人的尊重和热爱。
那些亲手种下水稻的少年,从一颗稻谷到一株秧苗、一串稻穗,他们不仅听见了生命拔节的声音,更在泥土中读懂了“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深意。
是啊,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每个孩子也该有专属的成长节奏。正如农大附中老师们所说,“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无一例外地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
农大附中的“农·人”情怀像是一股清流,打开了育人空间,也为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一个长周期
用“农·人”情怀办教育
在当下社会,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202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平均年龄为13.41岁……这些数据和现象,无一不从侧面印证了儿童青少年群体令人担忧的“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的“四小”新趋势。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温暖、和谐、多元的成长环境?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以“农·人”情怀为引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不做让兔子一定要会游泳、青蛙一定要会爬树,违背规律的教育,教育是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的长周期。”
农业讲究顺应时令,精耕细作。同理,在教育学生上,更要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不放任不管、也不过度干预,更不拔苗助长,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农大附中,有一处漪漪嘉禾园。当春天来临,校长王军带领孩子们走到这里,手把手教会他们如何挥舞镰刀收割、捆扎麦草,如何握住锄头翻动泥土、撒下种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在这样的活动中得以深深地记在心里。
“农·人”情怀,这一理念源自农业的智慧与哲学。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大附中由“北京农业大学”始建,用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植根大地、哺育生命的精神办教育,把对人、对生命最深层的关怀思想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流溢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一个都不能少, 每个人
都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在农大附中,学校倡导“让每一株青苗在园中积极阳光地长成他应有的美好样子”的学生观。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分数追逐,而是对每一个孩子个性成长的深度关注。
在一场主题为“初二成长的心理蜕变与应对”的专题讲座上,初二1班小苗同学描述着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王老师播放了一部卡通动画,主角小青蛙从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中历经尴尬,生动展现了青春期发育的困扰。这让我意识到,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给予心灵充分滋养。同时,我领悟到每个人都很重要,都应被爱与尊重。”
为了将“农·人”情怀落到实处,农大附中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干部下沉年级、教师轮值、全员导师制等创新举措,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实施人本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一个都不能少、都个人都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在农大附中,有以“生”为本的“四维八系”课程体系、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适应新时代发展、学生多元需求的完善教育教学设施;一年四季,不同类型、花木交替生长花园式校园环境;五育并举丰富精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学术竞赛的获奖者,还是艺术表演的佼佼者,亦或是体育赛场上的健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
党委书记王东昀动情地说:“农大附中始终秉持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教育襟怀,坚决摒弃任何形式的排他理念。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无一例外地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学校的教师以育人为己任,倾尽全力挖掘并放大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在学校土壤里,
给每一种成长进步提供最大的可能
“农·人”情怀深深植根于校园,秉持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校园文化,营造了一个多民族师生和谐共处、融洽无间的美好环境,大家和谐发展、相互关爱,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农大附中是海淀区唯一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校。来自全新疆的近300名学生一年320余天在校,从清真餐饮的科学配比到冬夏校服的智能调节,从心理健康的动态追踪到红色基因的浸润传承,每一个细节都在保障着学子们“第二故乡”的归属感,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中华一家亲的种子。
学校连续13年开展“新疆生进北京家庭”活动,让新疆学子寒假期间走进结对家庭共度佳节,分享文化、交流故事,体验北京民俗与时代脉搏,通过“我在北京有个家”活动,有效缓解了思乡之情,搭建起两地亲情的桥梁,深化了民族团结的友谊,让民族友爱的种子在两地家长与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校长王军身先士卒实践“先做父母再做教师”的高尚师德。为此,他与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常在节假日与新疆学生一起包饺子、开展一家人游北京等活动。校长王军说:“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这是国策,是党和国家为了培养优秀的 边疆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实施的一项伟大工程。我能亲自参与其中,格外感到使命光荣。”
在“农·人”情怀引领下,农大附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成效斐然,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行业示范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多项殊荣。
在农大附中,一切都在遵循规律中变得简约、公正、温情和开明,不论是培养坚定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大视野、大胸襟、大志向的祖国边疆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立足现实基础、尊重差异、发展多样化的成长目标的奠基教育,学生无论来自何种成长环境、原生家庭,拥有何种智力水平、学业基础,他们都是这个社会重要的一员、是我们国家的公民,是未来民族复兴的建设者。
这一切教育理念的践行,其实都深深扎根于“农·人”情怀的追求之中。“农·人”情怀的追求,就是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宽松、温暖、和谐、多样、开放、丰富的学校土壤里,给每一种成长进步提供最大的可能。
编辑 | 京教君
素材来源 |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