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黎竹 孙吉正 北京报道
近日,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我国将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原始创新的保护力度,提高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水平,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下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92%以上。据了解,去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7.2万件,其中涉及民营企业3.7万件,占比51.4%。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加快推进《商标法》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深入研究地理标志专门立法,加快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基础制度。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更多“国货潮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保护民营企业创新
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
对于如何加大对民营企业原始创新的保护力度,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郭雯表示,“我们充分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作用,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综合服务。”
郭雯举例,比如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出台即时响应机制,主动对接服务以“杭州六小龙”企业为代表的初创型民营企业,在专利预审、商标预警、专利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快重要创新成果专利布局,助力相关企业创新发展。
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不断优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体系。据悉,目前已在全国29个省(区、市)支持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71家、产业分中心4家。据郭雯介绍,目前该局持续完善海外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337调查、跨境电商诉讼、商标恶意抢注等纠纷的预警监测,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的及时性、主动性和精准性。
随着当前世界局势变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纠纷逐渐增多,国际贸易摩擦升级。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协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指导工作机制,提高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水平,为民营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出海提供有力支持。”郭雯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力度,保护好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制定知识产权纠纷仲裁工作有关政策文件,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当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正在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发展引入资金“活水”。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6500亿元。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超300亿元。知识产权保险累计为2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930亿元。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指出,“十四五”以来,他们在加强银企合作、完善风控机制、优化服务措施等方面展开工作。具体说来,包括联合工信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部门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面向9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按需提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支持举措;指导各地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推动多个省市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政策,指导各地遴选优质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白名单”;支持建设3家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及多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指导地方探索质权转股权、拍卖、反向许可等处置路径等。
王培章提到,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深入推广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政策支持,指导重点地区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研究商标品牌和专利交易价值的评估规则与方法,创新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前置模式,不断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惠及面、便利度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