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B7-H3靶向ADC展现持久颅内抗肿瘤活性

整理 | WW

3月26日-29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和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联合组织的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在法国巴黎召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携多项研究亮相2025 ELCC国际舞台,展现中国肺癌治疗前沿进展与声量。其中,团队赵洪云教授的口头汇报研究结果:“新型B7-H3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YL201在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颅内疗效”,聚焦于肺癌患者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

值此契机,医学界针对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并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洪云教授针对该研究结果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肺癌CNS转移困境:选择有限,疗效不足

在肺癌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约10%的SCLC初诊患者存在脑转移,疾病进展时这一比例可升至50%;而NSCLC患者中约20%-30%在病程中发生脑转移。无论是脑或者脑膜转移,其临床表现多样且难以缓解,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肺癌CNS转移的治疗,面临着选择有限、疗效不足等难题,是该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临床困境之一。

B7H3(CD276)是B7家族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与肿瘤进展、免疫逃逸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B7家族中,B7H1就是著名的PD-L1,B7H3是PD-L2,相关的药物已经非常多了,而B7H3的研究并不算多。作为一种新兴的潜在治疗靶点,B7H3在SCLC、NSCLC、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非常高的异常表达比例。然而,以往针对B7H3的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试验中效果有限。ADC药物通过结合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细胞毒性药物,能够精准靶向肿瘤细胞,是当前肿瘤治疗的前沿策略。

YL201是一种新型的B7H3靶向ADC,利用肿瘤微环境激活的连接子-载荷平台开发,结合了新型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旨在通过精准递送药物至肿瘤细胞,发挥更强的抗肿瘤活性。YL201在早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潜在抗肿瘤活性,此次口头报告的主题旨在评估YL201在SCLC和NSCLC患者中的颅内疗效。

YL201持久颅内抗肿瘤活性,颅内靶病灶DCR达100%

本研究纳入接受过≥1线系统治疗的广泛期SCLC或局部晚期/转移性野生型(WT)NSCLC患者,每3周静脉注射YL201。无论是否经过治疗,允许存在稳定(无症状且不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CNS转移患者入组。研究者根据RECIST 1.1标准在基线期、每6周(至24周)及此后每9周评估药物颅内反应。在29例治疗前就存在CNS转移患者中(SCLC 21例;WT NSCLC 8例),13例(SCLC 10例;WT NSCLC 3例)具有≥1个CNS靶病灶(可测量病灶)。基线CNS转移患者既往接受过1-5线晚期系统治疗。


图1.患者基线特征

颅内疗效数据

在29例基线存在CNS转移的患者中,确认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c-ORR)为17.2%(95% CI:5.8–35.8),颅内疾病控制率(ic-DCR)为93.1%(95% CI:77.2–99.2)。对于13例存在CNS靶病灶的患者,ic-ORR为30.8%(95% CI: 9.1–61.4),ic-DCR为100.0%(95% CI: 75.3–100)。此外,YL201在未在开始研究前6个月内接受过CNS放疗(RT)的患者中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颅内反应,ic-ORR为57.1%(95% CI: 18.4–90.1),ic-DCR为100.0%(95% CI: 59.0–100)。


图2.颅内疗效数据

颅内无进展生存期(ic-PFS)

截至数据截点,中位ic-PFS为6.3个月(95% CI: 3.9–8.9)。SCLC亚组的中位ic-PFS为6.2个月(95% CI: 3.8–8.9),而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亚组的中位ic-PFS为7.4个月(95% CI: 1.2–未达到)。



图3.ic-PFS数据

安全性数据

YL201在基线存在CNS转移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总体人群一致。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15%的有中性粒细胞减少(37.9%)、白细胞减少(20.7%)和贫血(17.2%)。在总体人群中,仅0.9%的患者报告了≥3级治疗相关CNS不良事件。


图4.安全性数据

总体而言,该研究证实了靶向B7-H3的抗体偶联药物YL201在治疗肺癌CNS转移中的显著临床价值。针对目前肺癌(尤其是SCLC)CNS转移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难题,YL201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双重突破:在基线存在CNS转移的13例患者中,ic-ORR达30.8%,ic-DFS高达100%;对于近期未接受CNS放疗的亚组,ic-ORR提升至57.1%,且疗效持久(中位ic-PFS达6.3个月)。

这些数据不仅为B7-H3靶点治疗肺癌CNS转移提供了临床证据,更显示了YL201超越以往大分子药物的颅内活性,为后续关键性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填补该领域系统性治疗方案的空白。

专家解读

专家简介


赵洪云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I期病房主任
  • 临床研究部副主任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健康中国2030》肿瘤健康之“肺癌规范化诊疗”项目组专家顾问

精彩资讯等你来


审核专家:赵洪云教授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