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当尼日尔军政府以“薪资差距”为由驱逐中国石油高管、查封中资炼油厂账户时,他们没有看到国内油价飙升300%的未来。
如今尼日尔石油部长突然改口称“愿意与中方展开讨论”,足以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后悔”,但这有用吗?
尼日尔为何会对将他们拉出“经济泥沼”的中国反咬一口?而中方无惧尼日尔“反复无常”的底气又在哪里?
回顾历史,中尼(尼日尔)能源合作曾被视为撒哈拉沙漠中的奇迹。因为尼日尔共和国这个非洲中西部小国,一度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这种情况本身源自尼日尔的地理位置,其全国大部地区都位于属撒哈拉沙漠之上,导致经济发展困难。
但若你认为这就代表尼日尔没有“翻身”的可能,可就大错特错了。该国的真实现状是坐拥“宝藏”而难以利用。
根据公开资料来看,单就“核武必须”的铀资源,尼日尔就探明储量已经位居世界第5,至于石油储量更是超过50亿桶。
东西自然是好东西,只是尼日尔的条件却不允许他们自行开采,甚至一度“盯上”这块“肥肉”的西方公司都感觉到“挠头”。
2003年,当西方石油巨头因勘探成本高昂而选择撤离尼日尔时,正是中国石油企业“中石油”逆流而上,选择直面困难。
当时中石油选择的勘探地点选在被地质学家称为“噩梦之地”的乍得盆地,此地不仅疾病肆虐温度高企,更是压根没有“基础设施”。
但中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超过20年的持续投入彻底给此地“开荒”。从0到1搭建起来了油田、日加工2万桶原油的津德尔炼油厂,以及原油外输管道。
这种完备的产业链直接让尼日尔的经济开始“腾飞”,2022年尼日尔人均GDP已经达到533美元,总GDP增长超过10%,更重要的在于其从石油净进口国转型为出口国的“身份变化”。
按理说就算尼日尔不对中国“感恩戴德”,也应该对中国抱有相当的善意,但日前此事却迎来“大反转”。
3月中旬,尼日尔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发布了一项紧急政令,直接要求石油行业三名中企高管必须在2日内离境。
同一天,尼日尔旅游部还吊销了一家中资酒店的营业执照,并冠以所谓以“歧视性经营”的莫名理由。
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直接引发舆论热议,更让不少舆论分析家对中国“大力资助”非洲国家却换得如此“回报”感觉到“惋惜”。
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单从表面去看,需要挖掘到其真正的核心才能找到变化的根源,尼日尔的态度就来自于“政坛变化”这一关键词。
事实上当年西方石油巨头撤离尼日尔,也不单源自开采难度,政局不稳同样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早在2010年尼日尔就已经发生过一次军事政变,但对此次事件影响最深的还是23年7月的军事政变,当时巴祖姆政权被直接推翻,直接由将军阿卜杜拉赫曼·奇亚尼成为新领导人。
此人也就是前面赶走中国企业高管的那一位。在其上台后尼军政府就高举“资源主权觉醒”大旗,要求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至30%,将“抢钱”一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军人出身的奇亚尼对于经济压根“专业不对口”,去年尼军政府已经从中石油获得4亿美元“预付贷款”来搞原油出口,但同时尼国内却陷入经济危机。
这就导致今年3月份尼方已经“无力偿还本息”,所以奇亚尼所谓的对中企动手,本质上是希望通过“转移矛盾”来解决国内问题,并与中国“讨价还价”。
横观国际社会,叙利亚在原政府被推翻后,过渡总统沙拉首选的也不是“搞建设和搞经济”,反而选择了震惊国际社会的“清洗行动”,足见在治理国家一事上“术业有专攻”的重要性。
所以到此时,接下来尼方会如何行动或许中国已经“心知肚明”。果不其然在强硬行动过后,尼就开始了“谈判”的进程。
在对中企高管“驱离”后不久,尼石油部长就公开表态,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因为中国高管拿了“太多钱”,但尼方也愿意“和中国谈判”。
此言语一方面揭开了尼方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选择的时间也很微妙,其“态度缓和”并没有如很多分析专家预计的那么久。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尼日尔国内经济直接“崩了”,自从实施驱逐令以后,尼国内津德尔炼油厂产能骤降70%,全国成品油供应断崖式下跌。
在首都尼亚美中的加油站里,排队加油就需要等上几个小时,这还是在汽油价格已经飙升300%以上的情况下。
此刻,尼日尔一升汽油的价格就来到了3美元左右,但问题在于尼日尔有6成的居民日均生活费才不到2美元。
可以说尼政府一招“借势谈判”没玩好,直接搞成了对自己的“釜底抽薪”,尤其是高价导致示威活动频出,让尼政府不得不迅速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会任由尼方“拿捏”吗?从中企高管被驱离中国官方都没有发布官方回复就能看出,中国压根不怕。
底层逻辑在于,中国企业在尼能源产业链中占有绝对的技术主导权。在阿加德姆油田所采用的沙漠钻井技术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这才能让尼石油开采成本远低于国际水平。
况且炼油厂里的专业装置也完全依赖中方工程师维护,就此来看中国员工拿高薪毫无问题。最明显的对比还是在于曾经尼军政府接管后,直接导致故障率飙升4成以上。
对于尼方来说,之所以会如此做还有另一原因,欧盟及西方国家曾经多次宣布向尼提供资金援助,目的很显然想让尼“摆脱中国依赖”。
但是这些援助大多以“种种原因”没能落实到位,反而中国搭建的石油产业链却“牢牢掌握”尼GDP的10%以上。
谁是“口惠而不实”,谁是“真正有作用”早已经不言而喻,时至今日恐怕尼政府早晚会为自己的“短视”而买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尼日尔》
REI《尼日尔石油部长称驱逐中企高管是因为薪资差距:愿意进行讨论》
凤凰网财经《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