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国防部长访问日本时公开表示,美国需要日本这一“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并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为了“遏制中国”。
【美防长与日本防卫大臣会面】
然而,美防长话音刚落,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两个重要盟友——日本与韩国,就与中国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让美国的拉拢计划遭遇了现实“打脸”。
就在美国防长表态的同一天,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在韩国首尔召开。根据“玉渊潭天”的报道,此次会议谈到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比如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以及加强在WTO、RCEP、APEC等多边框架下的合作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是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按照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框架,中日之间将有86%~88%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日韩之间也有83%的商品将享受同等待遇。
这意味着,如果未来能够建立完整的中日韩自贸区,那么关税优惠力度及所涉商品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给三国经济带来的好处难以估量。
此外,在此前有分歧的半导体产业方面,中日韩三方也达成了共识。日韩希望从中国进口半导体原材料,而中国也有意购买日韩的高端晶片产品。这种合作关系的巩固,将极大程度上减少美国对供应链的干预,确保东亚地区产业链的稳定。
这次会议的成果无疑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日韩在某些领域已经做好了携手应对“美国冲击”的准备。
【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顺利举办】
一向以美国马首是瞻的日韩,在美防长亲自来访的背景下,还能与中国达成如此重要的协议,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但细细想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情理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日韩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切肤之痛”。
据悉,美国政府将在本月正式宣布新的“对等”关税政策,目标不仅包括中国,还涵盖了日本和韩国。同时,美国政府还提到,除了“对等”关税,将宣布对半导体等特定行业的关税。
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且全球贸易网络广泛,虽然美国的关税政策会对中国造成一定影响,但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供应链、加强内需和深化其他国际合作来缓解冲击。然而,日韩的情况就截然不同。
日本和韩国经济都长期以出口为主,尤其是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这使它们极度依赖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在对美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韩国的半导体产业更是国家经济命脉。这种高度的出口依赖使两国在全球需求变化中更易受到冲击,
尤其是当下,日本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产能过剩及国内需求疲软等长期问题;韩国则因政治不确定性与经济转型阵痛而增长乏力。两国经济脆弱不堪。一旦美国关税政策实施,日韩经济无疑会遭到重创,而且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特朗普关税政策让日韩“胆颤”】
在这种情况下,日韩的选择并不难理解——经济利益优先。毕竟美国的军事保护固然重要,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彻底崩盘,甚至沦为其他国家的“吸血包”,那这个国家和殖民地没什么区别。
显而易见,这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的成功,使得美国防长的日本之行更像是一场没有成果的“政治秀”。美方试图强化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关系,借此遏制中国,但日韩的实际行动却表明,经济利益远比美国的军事承诺更为现实。
对于日韩而言,美国的军事保护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付出的代价是本国经济的衰退和受制于人,那么这笔账就很难算清了。日韩政府显然不愿在经济上被美国绑架,宁愿选择更务实的策略,与中国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另外,日韩的这一选择,也表明了美国对其盟友的影响力正在经历微妙的变化:美方在经济层面的施压,反而促使日韩在对华合作上更加积极。可以预见,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日韩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或将进一步深化,美方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也会被极大削弱。
然而,需要保持清醒的是,中日韩的合作虽然在经济层面上愈发紧密,但在战略层面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防止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受到掣肘。
合作可以带来利益,但盲目依赖则可能带来风险。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今天,理性务实、进退有度,才是应对日韩关系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