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帅标 通讯员 刘贤安 徐鹏
清明时节,在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下渔口镇,悠悠乡音承载着游子的乡愁,在外打拼有成的游子们带着眷恋与热忱归来,以实际行动反哺乡邻,让“回归经济”在这里强势崛起,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希望。
乡音勾起归巢情
对于在外漂泊多年的下渔口镇游子而言,乡音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扯着他们的心。黄平——一位在广东东莞打拼多年的民营企业家(东莞安乡商会常务副会长),即便在繁华都市站稳脚跟,一口地道的下渔口方言仍未曾改变。每次听到家乡人说话,那些关于儿时在田野奔跑、在小河边嬉戏的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不管走多远,家乡话听起来就是亲切,这是根的声音。”黄平感慨道。这种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促使越来越多像黄平这样的乡友踏上归乡之路。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在电话里听闻家乡的消息,而是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乡友引领产业兴
下渔口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带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乡友们归来后,敏锐地捕捉到家乡的潜力,纷纷投身产业建设。
李峰凭借在外积累的农业技术和市场资源,在家乡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基地。他引进优质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种植的有机蔬菜不仅畅销周边城市,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以前我们种地就是靠老办法,收入有限。现在跟着李总干,用新技术种好菜,销路不愁,收入翻了番。”村民张雪春满脸笑容地说。在农副产品经营领域,吴琼也不甘落后,作为一名下渔口镇“新乡人”,几年前他通过招商引资平台来到下渔口镇刮家洲村——这里的整村流转土地吸引他承包了千亩稻虾基地。生态种养出高效,近年来合作社养虾综合年收入达2200多万元。今年吴琼计划在下渔口镇创办一家小型龙虾深加工厂,主要生产预制虾。吴琼承诺工厂优先聘用当地村民,能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些乡友带来的产业项目,不仅为下渔口镇创造了经济效益,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础设施焕新颜
除了产业带动,乡友们还关注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前,下渔口镇的一些村庄道路狭窄,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和物资运输。龙益德联合其他几位乡友,慷慨解囊,筹集资金为村里修路。如今,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农产品运输也更加顺畅。
为了解决老年群体的用餐需求、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李徐为首的下渔口商会代表出资支持修建了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大溶湖村幸福家园,设有老年活动室、阅览室、长者食堂等,旨在为“一老一小”提供一个集娱乐、学习、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广场上配备了健身器材、舞台等设施,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到傍晚,村民们聚集在这里,跳舞、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乡村上空,曾经寂静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
教育扶持育希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友们深知教育对家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将目光投向教育事业。李徐、林刚、章龙其、庞中荣等人设立了安乡县下渔口镇教育专项基金,每年对成绩优秀和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我希望家乡的孩子们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李徐真诚地说。在乡友们的关心支持下,下渔口中学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师资力量也不断增强。曾经因为条件艰苦而流失的生源逐渐回流,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今的安乡县下渔口镇,在乡友们的努力下,“回归经济”蓬勃发展。乡音依旧,乡愁已化作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乡友们用自己的爱心与担当,书写着反哺乡亲的动人篇章,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