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玉)未来,辽宁省中小学教室里,将出现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的“双师课堂”。辽宁省教育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在全省建成30个以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到2030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方案》聚焦课程、教学、师资、资源、评价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链条布局七大重点任务,通过系统推进这些任务,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建设,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强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人工智能教育,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精品课程一体化实施,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引导中小学生科学合理使用各类人工智能工具。

其他重点任务包括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双师课堂”等试点应用,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能力提升。鼓励各地各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作为中小学人工智能兼职教师,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教师多元评价机制;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积极打造智慧学习、智能管理、智能安防等应用场景,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案例;加快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省、市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多样化、常态化应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人工智能特色活动等。

为确保《方案》顺利推进,辽宁省教育厅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和强化评价引领,通过成立人工智能教育领导小组、构建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开展课程实施情况督导等措施,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

作者:刘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