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4月1日讯(记者 陆鹏鹏)今日,小米汽车高速碰撞事件引发关注。事件中,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



今日稍早时,蓝鲸新闻记者致电安徽省铜陵市政府办公室,接线工作人员回应称:“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事故为单方面事故,系车辆单方面撞到护栏上,非车与车之间碰撞。市公安部门正在调查此事,具体情况需要等待警方公布,目前没有其他信息可以提供。”

小米公布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

未提及车门是否锁死等核心问题

今日午间,小米公布了交通事故的细节,官方称碰撞发生后,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此后警方抵达现场介入调查。

小米官方公布的细节显示,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从事故现场图片可以看到,车辆发生事故后火势猛烈,车门呈现关闭状态。此次事件中,家属及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于发生撞击后,为何SU7车门没能及时解锁。



今日午间,当事人家属在微博发文称:“女儿发生了这个意外后,我的家里已经塌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听到了这个消息,现在也都进了医院。作为家属,我们质疑的点有很多,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这都是我们家属的疑问,我们只想要一个说法,我们希望小米能够正面回应我们家属一下,不用躲躲藏藏,那个所谓的调查组,您到底在调查什么?为什么不联系我们家属也是我想问的。”



从小米的回应来看,并未提及这一关键问题,此外有关车辆燃爆的时间点、电池安全问题、道路施工智驾系统是否提前进行充分提示等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并未提及。

律师谈责任划分

智驾过程中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

小米是否担责需视情况而定

记者注意到,在小米公布的细节中,碰撞事故前1秒NOA被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但对于驾驶者而言,1秒的时间不足以进行判断并进行转向操作。因此,智能驾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风险。

在国际上,智能驾驶被划分为从L0到L5六个等级,自动化程度逐级递增。其中,L3级别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分水岭。目前,NOA作为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典型代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距离L3仍有一定的距离。

然而,在当下的新能源车市场中,部分车企在宣传时不断用“解放双手”等字眼来宣传智驾功能的强大,而忽略了智驾风险的提示,受过度宣传的影响,不少驾驶者在开车的过程中对智驾系统过度自信,以至于做出诸多危险的驾驶行为。

蓝鲸记者此前在试驾小米SU7时从销售处了解到,小米全系车型配备的智驾系统还未到L3级别,目前的智驾仍是介于L2和L3之间的辅助驾驶,驾驶员是驾驶安全的责任主体,需时刻保持对道路环境的关注,确保行驶安全。

事实上,小米su7用户手册也明确提到“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郭永林律师对蓝鲸记者表示,现行法律未对L2-L3级自动驾驶责任作专门规定,但可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和产品责任规则进行责任划分,具体责任需通过司法鉴定及详细的事故调查确定。根据现有相关部门规定,L2-L3级辅助驾驶系统需明确“驾驶员是驾驶安全的责任主体”,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类似案件中,法院一般会认为驾驶员开启辅助驾驶后未尽注意义务的,需承担主要责任。

在此次事件中,小米汽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家属方面多次表示,希望得到小米的正面回应。从目前公布的细节来看,小米汽车是否应该对遇难者负责?

郭永林律师认为,小米是否需对遇难者负责,需结合驾驶员接管后的操作合理性、车辆系统是否存在缺陷以及道路施工方的过错程度综合判断。若驾驶员操作不当,其可能承担主责;若系统存在缺陷且与事故存在因果关系,小米需承担产品责任;若施工方未尽警示义务,可能分担部分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