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智能与智驾体验不再是期货?红旗为市场打了个样。

2025年3月31日,红旗品牌智能体验日举行,用实实在在的现货技术、现货产品、现货体验,带给了消费者非常惊喜的体验。



L3时代的技术民主化尝试

当多数车企仍在纠结智驾系统选装溢价时,红旗司南智驾的“五级产品矩阵”提供了新解法。从覆盖基础场景的司南100到满足L3标准的司南1000,这种阶梯式技术布局,实则是将智能驾驶能力切割为可量化商品。



其中司南500标准版承诺的“车位到车位”服务,将城市覆盖率提升至100%,这在当前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数据显示,2024年具备城区NOA功能的车型溢价普遍超过3万元,而红旗通过全系标配策略,将天工05的智驾门槛控制在21万元级,这种技术普惠策略或将重构市场对智能驾驶的价值认知。

更值得关注的是司南1000进阶版的“具身智能体”概念。通过车端大模型实时学习,在特定区域实现无人驾驶,这实际上在L3与L4之间开辟了中间路线。



有行业专家指出,该技术路径既规避了高阶智驾的法规限制,又能在封闭场景中创造真实价值。对比某新势力品牌类似功能需按月付费的模式,红旗选择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货配置,这种“技术即商品”的思维转变,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转型的务实态度。

座舱交互:从功能堆砌到情感共鸣

灵犀座舱提出的“五觉融合”理念,标志着智能座舱竞争进入新维度。将AI感知与场景化服务结合,使座舱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这种转变直击当前用户的核心痛点——据J.D.Power调研,63%的消费者认为现有车机系统存在“功能冗余但体验割裂”问题。



红旗通过构建咖啡厅、KTV等多模态场景,本质上是在创造车载空间的情绪价值。当车载冰箱、香氛系统成为行业标配时,红旗选择用AI学习引擎实现“无感触发服务”,这种差异化路径或将重新定义豪华智能座舱的标准。

天工06车机系统的“环境自适应桌面”更具启示意义。随着时间、天气变化的动态界面设计,将数字座舱从工具属性升级为情感伴侣。特别是Dock栏的AI预测功能,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自动优化交互层级,这种“隐形智能”相比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显性技术,更贴近真实用车场景的需求。



行业数据显示,用户对车载系统菜单层级的忍耐极限为3级,而红旗通过场景化信息重组,将高频功能触达效率提升40%,这或许预示着智能座舱将从“功能竞赛”转向“体验深挖”的新阶段。

用双子星战略破局细分市场

天工05与天工06的“双子星”布局,展现了红旗对电动市场的新思考。在轿车与SUV两大主流品类中,通过共享司南智驾与灵犀座舱技术平台,实现研发成本摊薄与技术迭代加速。



值得关注的是天工05的850km续航与全域900V高压系统组合,这在25万元级市场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对比同级竞品,其在保持续航基准线的同时,将补能效率提升30%。这种“长续航+快充”的双重保障,或将改变消费者对电动轿车的里程焦虑认知。

定价策略上,天工06以18.48万元起预售,与天工05形成5万元价格差,精准覆盖不同消费层级。这种双车战略既避免同门相争,又能实现对15万-25万元市场的交叉覆盖。



有市场分析师指出,红旗通过天工家族构建的“技术高标+价格下沉”组合拳,本质上是在新能源市场复刻其燃油车时代的品牌势能。特别是在孙颖莎代言的营销加持下,将“国车”认知从行政符号转向科技潮品,这种品牌年轻化转型的完成度,或将成为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的参考样本。

总结

当“现货技术”成为活动核心关键词时,其背后是研发体系向用户需求的深度对齐——司南智驾的分级落地、灵犀座舱的场景预判、天工家族的技术普惠,共同构成从实验室到消费端的价值传递闭环。在智能电动车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红旗的转型路径证明:传统豪华品牌的突围,不在于颠覆性技术的炫技,而在于将深厚技术储备转化为可感知、可触达的用户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