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停留在1994年那场让人触目惊心的种族大屠杀的记忆中。短短100天内,约100万人丧生,经济和社会几乎崩塌。
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卢旺达却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崛起,不仅摆脱了战乱的阴影,甚至被外界称为“非洲之光”。
它的首都基加利干净整洁,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瞩目,社会秩序井然,连国际社会都忍不住投来关注的目光。
卢旺达的起点:从废墟中爬起来
卢旺达这个国家不大,国土面积只有2.6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300万,属于典型的内陆小国。1994年的种族大屠杀几乎把这个国家打回了原点。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惨绝人寰的杀戮,100万人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战后,卢旺达就像一个重伤的病人,百废待兴。
卢旺达是个农业国,九成以上的人口靠种地为生,工业几乎为零。自然资源也少得可怜,没有石油、天然气,也没有丰富的矿产。1994年大屠杀之后,GDP跌到谷底,只有17亿美元,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发展工业或者搞什么高科技了,当时的卢旺达连吃饭都靠国际救济。
大屠杀留下的不只是物质上的破坏,还有社会信任的崩塌。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仇恨深入人心,邻居之间、亲戚之间甚至可能互相举起屠刀。战后的卢旺达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之一,就是怎么让这个分裂的社会重新凝聚起来,重建民族和解的基础。
战争把道路、学校、医院炸得七零八落。农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城里的电力供应断断续续,医疗系统基本瘫痪。孩子上不了学,生病了没地方看,整个国家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战后初期,卢旺达的经济命脉几乎全靠国际援助。联合国、世界银行、各国非政府组织纷纷伸出援手,但这些援助就像输血,虽然暂时救命,却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援助的分配和使用效率也饱受质疑,很多钱没花在刀刃上。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卢旺达政府在保罗·卡加梅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自救行动。他们没有选择一味依赖西方援助,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特别是中国——一个同样从贫穷和动荡中走出来的国家。卢旺达的领导人发现,中国的经验似乎更贴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更实用。
卢旺达的“抄袭”之道:学中国,接地气
一个国家要发展,教育是绕不过去的坎。卢旺达政府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战后重建中把教育放在了优先位置。2010年,他们推出了9年义务教育政策,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不落下一个。这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普及基础教育的做法很像。
过去,卢旺达的识字率低得吓人,很多农村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义务教育推行后,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9年,卢旺达的识字率已经接近75%,比战后初期翻了好几倍。政府还搞了全国性的扫盲运动,把老师送到偏远乡村去教成年人认字。这种扎根基层的做法,跟中国当年扫盲的路子如出一辙。
更重要的是,卢旺达和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2018年,中国提供了12个奖学金名额给卢旺达学生,让他们去中国学工程、医学这些实用专业。这些学生回国后,成了卢旺达急需的技术人才。
如果你去过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可能会惊讶于它的整洁。街道上没有垃圾,路边绿树成荫,连空气都透着一股清新。这不是天生的,而是政府硬抓出来的结果。
卢旺达借鉴了中国城市管理的经验,尤其是那种“管得严、抓得细”的思路。比如,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全国上下都要参加社区清洁日,从普通市民到政府官员,谁都不能偷懒。乱扔垃圾?罚款没商量。警察还会定期巡查,确保街面干净。这种严格的治理方式,跟中国一些城市推行的“创卫”(创建卫生城市)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基加利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离不开中国帮忙。中国企业参与修路、建房,把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带到了卢旺达。2010年以来,基加利的道路网翻新了好几轮,乡村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交通方便了,经济自然就活起来了。
腐败是发展中国家的大敌,卢旺达也不例外。战后初期,政府机构里裙带关系、贪污问题不少,严重拖了后腿。卢旺达政府下定决心整治,干脆学中国的反腐路子——零容忍、重拳出击。
他们设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专门查贪官污吏。2016年,国家检察机关接连曝光了几起大案,涉案官员被公开审判,证据一件件摆出来,震慑力十足。政府还鼓励民众举报,增加了透明度。这些做法跟中国十八大以来强力反腐的风格很像。
效果是实打实的。根据透明国际的腐败感知指数,卢旺达的排名从2005年的第83位跃升到2018年的第48位,在非洲国家里算得上名列前茅。反腐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政府效率高了,投资环境好了,经济发展自然有了底气。
说到经济,卢旺达跟中国的合作是最直接的助力。中国是卢旺达的重要投资国,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农业和技术领域。2013到2016年,中国对卢旺达的投资累计达到1.136亿美元,直接创造了1400多个就业岗位。
基础设施方面,中国路桥公司修了不少路,把基加利和周边农村连了起来。这些路修好后,农产品运到城里容易了,农民的收入也涨了。贸易方面,中卢双边贸易额在2017年达到1.57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0.56%。中国进口卢旺达的咖啡、茶叶,卢旺达则从中国买机械设备和日用品,双方各取所需。
除了硬投资,中国还带来了软经验。卢旺达政府学着中国的样子,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基加利经济特区就是个例子,2019年德国大众汽车在这儿建了组装厂,算是对卢旺达经济潜力的一个认可。
卢旺达的成绩单:从烂牌到王炸
卢旺达的努力不是白费的,过去二十多年,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经济、社会、国际地位全方位提升,让人刮目相看。
1994年,卢旺达的GDP只有17亿美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2.1亿美元,增长了整整6倍,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2%左右。放在非洲国家里,这个速度绝对算得上拔尖。农业还是支柱,但服务业和旅游业也起来了。火山国家公园的 gorilla trekking(大猩猩徒步)成了招牌项目,2019年游客数量比前一年涨了20%,外汇收入哗哗地进账。
卢旺达的进步不只是自己说说,国际社会也看在眼里。联合国多次表扬它在战后重建和性别平等上的努力。说到性别平等,卢旺达真是个标杆——2019年,议会里61%的席位是女性,全球第一。连德国大众汽车都来投资,2019年在基加利开了组装厂,算是给卢旺达投了信任票。
卢旺达的崛起,尤其是跟中国走得近,让一些西方国家有点慌了。过去,非洲一直是西方的“后院”,援助和影响力都掌握在他们手里。现在卢旺达靠着中国的支持发展起来,西方国家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威胁。
这种不安在媒体上也能看出来。一些西方报刊开始挑刺,说卢旺达的发展不过是“模仿中国”,没什么原创性。还有人质疑卢旺达政府的治理方式,觉得管得太严。但这些批评往往忽略了卢旺达自己的努力,也低估了它在非洲的示范效应。
卢旺达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政府已经放眼未来,提出了“2050年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变成高收入国家。这条路不好走,但卢旺达有自己的打算。
中国依然是卢旺达的重要伙伴。未来,双方可能会在科技、能源这些领域加深合作。比如,华为已经在卢旺达铺设4G网络,下一代5G可能也在计划中。这些技术能让卢旺达的数字化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卢旺达不是要跟西方翻脸,而是想在东西方之间找到平衡。它继续接受西方的援助和投资,同时保持跟中国的友好关系。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能让卢旺达在国际舞台上更灵活。
卢旺达还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东非共同体和非洲大陆自贸区是它的重点方向。如果这些组织能发挥作用,卢旺达的货物和服务就能卖到更多地方,经济会更有活力。
结语
卢旺达的故事是个传奇,但不是神话。它从一手烂牌打成王炸,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智慧。借鉴中国模式是它成功的一个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卢旺达把这些经验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路。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卢旺达的经验值得一看。即便起点再低,只要方向对、干劲足,就能翻身。西方国家的不安也好,批评也罢,都挡不住卢旺达前进的步伐。这个非洲小国用事实证明:发展是硬道理,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