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当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亲自任命“自愿移民事务局”局长之时,这场以“人道主义”为包装的地缘清洗行动已然启动。以色列的官方措辞是:帮助愿意离开加沙的民众“前往第三国”。但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自愿移民”背后,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制,是披着人道外衣的驱逐,是将整个加沙地带“空壳化”的政治工程。
以色列国防部的声明强调,“将为愿意移居的加沙居民建立过境路线,提供基础设施保障”,还宣称“至少40%的加沙人有移民意向”。而以色列媒体更是配合渲染,加沙人“渴望逃离废墟和饥荒”。看似人道,实则冷酷。这种叙事模式熟悉得令人作呕:制造绝境,再宣布出口。
而在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拍摄的一段街头采访中,巴勒斯坦民众给出最直接的回答:“我不会离开我的家园。即使他们要杀掉我们,我们也会一直在加沙待下去。”这不是悲壮,而是清醒。他们知道,一旦离开,便是永别;他们明白,“自愿移民”的下一步就是“永久流放”。
所谓“自愿”,建立在一个被围困、被轰炸、被断水断粮的废墟之上。在这种情况下谈“选择”,本身就是政治暴力。从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已经沦为人道灾难的代名词:数万人死伤,基础设施毁灭殆尽,国际救援阻力重重。如今以色列却以“自愿”之名,让饱受战火的巴勒斯坦人自己“选择离开”,这不是强迫又是什么?
然而更讽刺的是,卡茨在声明中居然引用特朗普的“愿景”作为背书。他称:“我们决心实现特朗普的加沙愿景,让希望移居的人自愿离开。”特朗普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美国“应接管加沙,长期拥有加沙”。当殖民主义的旧日逻辑被重新粉刷包装为“发展”、“合作”、“愿景”,我们就知道历史并未远离,只是换了包装。
而现在,以色列竟把这个殖民梦想制度化,设立了一个国家级机构,专门“处理”这项“人口转移计划”。机构之名,竟然叫“自愿移民事务局”——听上去仿佛是联合国下属的人道机构,实则是以国家暴力协调驱逐路径的技术官僚机关。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布利茨坦,履历横跨外交、能源与交通部门,显然是一名擅长“跨境操作”的实干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不是一次随机的临时应对,而是一次制度性、全链条、系统性的人口重构计划。
这背后更深层的意图,是“静悄悄的纳克巴”(灾难日)复现。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75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难民;2025年的今天,新的“人口清洗”正在以更加技术化、温和化、法理化的方式悄然实施。区别在于,此次加沙人的离开将不再是仓皇逃离的难民图景,而是“带着护照、经过登记、有固定航线”的“合规离境”。以色列要做的不是开战清空,而是制度掏空。
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又一次令人失望。西方媒体用模糊措辞掩饰真相,用“人道走廊”“安置援助”来替代“驱逐”“占领”;联合国在声明中对“加沙人权状况”表示“关切”,却对“自愿移民事务局”的成立无一字公开谴责。甚至有人在质问:“难道让巴勒斯坦人有更好生活的机会不好吗?”这是一种可怕的语言伪术——仿佛离开家园才是美好人生的开始,而留下抗争只是顽固的“极端主义”。
以色列深知这一套话术如何运转。他们懂得,只要控制住舆论框架,就可以把侵略说成保护,把驱逐包装成人道,把占领粉饰为开发。而“自愿移民事务局”的诞生,就是将这套逻辑制度化、行政化、规模化的标志。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什么?首先,是以色列在外交层面推进“接受国”名单;然后,是更多国际机构被拉进合作框架,例如UNHCR、红十字会等;再然后,是大量被迫“同意”离开的人,在镜头前说出那句训练有素的话:“我们选择了未来。”而真正的未来,却被永远抹去。
让我们最后记住加沙民众的一句话:“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不会离开。”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苦难,而是因为他们知道——离开,就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不是自愿,而是历史的又一场掠夺。这不是选择,而是被迫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