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实力、兵员规模、武器装备水平,客观上不及拥有大量美械武装的国民党军。当时中国北面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非常强大,并且刚刚通过二战中的优异表现,彻底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那就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
苏联已经建立起的社会制度,与我党将来要建立的新中国,属于“同出一脉”,因此多年来苏联给过我们许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援。但国际关系历来错综复杂,即便治国理念相近、制度相近,也不代表苏联真有义务,竭尽全力帮中共统一全国: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无论怎么友好,说到底是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的,这很正常。苏联的利益决定了,斯大林内心不希望中国获得完全统一。
全面抗战结束后,老蒋借助国民党部队的军事优势,悍然挑起了内战,希望凭借武力消灭我方的军事力量。而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及地缘政治考虑,既不想看到蒋某人取得完全胜利,也不愿帮助我方彻底扭转战场局势。如前文所述,斯大林对中国的统一强大,是感到排斥的。因此其主导思想,就是设法维持国共对峙的局面,仅对我军、尤其是东北解放军提供有限度的支持。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直接原因:通过1945年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已经稳固住了大连港和旅顺港。这其实也是蒋某人的手段之一,在美苏两大国间取得平衡,并且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不让斯大林倒向中共一方。老蒋能做出这种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毛主席却做不出来。伟人有着坚定的民族和主权立场,新中国一旦建立,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继续存在。
从苏方角度看,无论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这个国家对于出海口和不冻港,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该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争,无论向西、向东还是向南,往往都包含着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抢夺优良港口。作为东北亚的天然良港,大连和旅顺的条件要比海参崴更好,显然是苏联梦寐以求的,只要长期占住这里,无论军事还是贸易需求,都能很好地得到满足。
然而接下来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却非常出乎斯大林的预料:老蒋政权太过腐朽,方方面面都存在漏洞,并且在战争中不断暴露。解放军以战争初期的127万弱势兵力,对战国民党的430万大军,结果越战越勇,才用了不到三年半的时间,就把蒋某人和他的少量残兵败将,赶出了中国大陆。这个时候的斯大林已经明白,自己“押错了宝”,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港口权益,很快就要保不住了。
果不其然,49年新中国一建立,毛主席就应邀率团访苏,并向斯大林提出了废约要求: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不平等、不合理的条约,新中国政府一概不承认。时过境迁,斯大林明白他不能以旧有的策略对待新中国了。经过几次谈判,1950年全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苏联将于第二年向新中国移交这两个东北重要港口。此时的斯大林尽管感到不舍,却也想到了新的对策。
在东亚,除了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在二战结束后,受到世界大国博弈的影响,很遗憾没能完成统一,南北方政权激烈对峙。朝鲜半岛北部,曾是日占时期重点打造的重工业基地,又得到苏联的扶持,就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而言,朝鲜当时明显强于韩国。
所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此时雄心勃勃,希望抓住机会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他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斯大林方面的积极回应,表示完全支持,并且没有通知中国。对于类似的情况,为什么苏联却不怕朝鲜半岛获得统一呢?因为朝鲜跟中国不一样,无论人口、面积还是综合国力,不管他们能否统一,都一样会受到苏联的有效控制,斯大林有这个把握。
更关键的是,这一行动与苏联的港口需求直接相关,是斯大林整体策略的一部分。试想一下:如果朝鲜率先对南方开战,便打破了美苏之间的默契和平衡,仅凭韩国军队自己,是根本阻挡不了装备精良、实战经验丰富的朝鲜人民军的。
这时美国有两个选择,一是放任不管,那对于朝鲜和苏联而言属于理想状况,事情便很简单了,不久后半岛就能实现统一。如此一来,斯大林凭借对朝鲜的长期支持,以及日后的保护承诺,可以从该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任意挑选良港,满足自身需求。
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半岛南端的釜山,而半岛东岸还有元山和清津。一旦半岛真统一了,朝鲜底子还不够厚实,金日成需要强大的苏联帮助协防海岸线,做出让步也在情理之中。
美国的第二种选择,也是概率较大的一种,就是大规模向半岛增兵,与朝鲜人民军全面开战。后来仁川登陆的史实,的确也印证了这一方案。斯大林的谋划十分周全,他并不怕这一点,反正苏联又没直接参战,一直是把朝鲜人民军推在前面,美方无法公开向苏联兴师问罪。
而美军亲自下场,朝鲜军队肯定是打不过的,很快就溃退到了半岛最北边的狭小区域,不得不向新中国发出派兵支援的请求,朴一禹带着金日成的亲笔信,十万火急地赶到北京求助。这些事情,基本上都在斯大林的预估和掌控之内。
在斯大林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军官兵是在国内战场上锻炼出来的,他认为“层级不高、水平不高”,甚至还比不上苏械武装的朝鲜人民军。所以不管中国是否出兵援朝,最终都不是联合国军的对手,下一步中国就需要进行国土防卫。
那苏联的机会就来了,可以“应中国的请求”,应对美国海空军威胁,协防大陆东部沿海港口,这样大连港和旅顺港,就又成为苏联的实际控制区了。所以不管半岛战况怎么演变,在斯大林的如意算盘里面,都有朝鲜或中国的良港落入苏联囊中。
不得不说,斯大林的计划很周全。按照他的军事和政治经验,算计其他国家也许很有效,但未必适用于新中国。他千算万算,就是太低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了!就如同之前几年不相信中共军队能打败国民党军队一样,他认为志愿军的实力,在现代化的美军面前不值一提,退守本土是必然的。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斯大林再次被中国同志“打脸”。毛主席不光毅然决定出兵,还最终打败了联合国军。装备极度简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战术优势冲抵了敌人的火力优势,穿插迂回、近战夜战,打得联合国军找不着北。等到1951年美国人稍微适应了一些,双方已经基本转入阵地战,再想取得进展都已经很困难了。最终在1953年夏季,朝鲜半岛实现停战。
斯大林的“港口梦”,这下彻底碎了,但他也不得不由衷钦佩毛主席和志愿军。此后苏联十分看重新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加大了对中国工业项目的援建力度。实事求是地讲,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不仅给美国上了一课,也是给苏联和斯大林上了深深的一课。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