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中国已经与18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还与20多个国家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与世界上147个国家缔结了3054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建立起遍布五大洲的国际朋友圈和合作伙伴网。
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有不少是中国的“铁杆朋友”,其中还有三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休戚与共,他们以中国的根本利益为外交取向,不顾美国强压,反美亲华,关键时刻,即使掏空家底也要帮助我们。
他们都是哪些国家呢?
巴基斯坦
第一个国家就是巴基斯坦,大家肯定不意外。国人通常亲切地把巴基斯坦称为“巴铁”,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历经风霜雪雨的考验,基本达到了不可动摇的程度。
巴基斯坦1947年建国,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中巴建交至今不过74年。但中巴战略伙伴关系至今却长达58年。
在这期间,巴基斯坦政坛经历了跌宕起伏,但是不论哪一届政府上台,不论上台前内部如何斗争,甚至你死我活,上任后都毫不犹豫的一致继承中巴友好关系,让中巴关系却越来越铁。
这份深厚的友谊根基在于双方共同的历史经历以及面对相似挑战时的协作精神。
历史上,印巴之间发生多次战争。在危难关头,都是中国出手相救,把巴基斯坦于挽于水火之中。
这种过命的交情,换来了后来巴铁对我们的承诺:中国的安全就是巴基斯坦的安全。
下面我们就细数一下中巴铁血交情的历史
1965年,中巴签订中巴边界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边境问题。1967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中巴合作开始,双方签下喀喇昆仑公路协议,两国随即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项目持续了13年,一直修到了1978年。
1987年沙特找我国购买东风3导弹,中国派了一个营的解放军负责运送和守护技术机密。结果载着导弹的舰艇在印度洋上被美印海军截住了。巴基斯坦毅然不惧强大的美军,出动了在美军眼里不堪一击的巴海军,硬壳护航,保证了东风导弹的顺利交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曾在联合国提议制裁中国,巴基斯坦全然不顾美国的重金拉拢。在联合国决议中,投反对票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世仇古巴,另一个就是巴基斯坦。
1996年,中巴两国从生死兄弟再度蜕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06年,中巴通过喀喇昆仑公路延长规划的洽谈,决定将公路上升为中巴经济走廊。
时任总统穆沙拉夫甚至对此表态:巴基斯坦愿意成为中国的能源走廊,帮助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这一传统石油输入通道的依赖。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巴基斯坦得知中国需要帐篷,就将全国的帐篷都送来了,甚至出动总统的专机运输。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把座驾都拆了用来装物资,运送人员蹲在飞机上跟着飞到四川。
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总统以迎接外国元首的礼仪,亲自出场迎接圣火,其他国家从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穆沙拉夫被政变下台后,作为中国的老朋友,宁可驾机流亡英国,也不去中国避难。他说:“我可不能给中巴关系添累赘”。
2015年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高层会晤中,巴方确定将西南方港口瓜达尔港租给中国40年,这个港口成为打破美国对中国能源封锁的突破口。
2017年,中巴关系正式升级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西方大肆抹黑中国之时,巴总理夏巴兹坚定守护两国关系。为了支援中国,巴基斯坦把国库里的防疫物资都搬到了中国。等中国克服疫情之后,新冠涌入巴基斯坦时,巴基斯坦一度无口罩可用。
这舍身为大哥的感情,让人切身感受到什么叫“铁”。
在国际事务中,巴基斯坦一直站在中国一边,支持中方的立场和主张。这种支持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和从容度。
巴基斯坦因为对中国坚定的支持,遭遇了来自美国的经济制裁。
据初步统计,这些制裁导致巴基斯坦至少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作为铁杆兄弟,中国也一直在为巴基斯坦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我国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核电站,并且持续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巴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更是历史悠久且成果丰硕。
从武器采购到联合军演,两国的军事合作逐渐加深。
近年来,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武器装备数量不断增加。覆盖了陆、海、空多个方面。
这些先进装备极大的提升了巴基斯坦的国防能力。
中巴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巴基斯坦把和中国的友谊,写进了小学三年级的课本里。如果你去巴基斯坦当地旅游,很多旅游景点是免费对中国人开放,买东西的时候会给你折扣甚至免单。
在巴基斯坦,可以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成为两国友谊的桥梁。
同时,京剧、书法、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在巴基斯坦受到欢迎。
另外,两国还在反恐、打击毒品犯罪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从经济、军事援助到技术转让,再到文化领域的交流,中国不断向巴基斯坦伸出援手。
这种相互扶持让两国关系更加坚如磐石。
中巴之间的特殊情谊可以形容为跨越山海的深厚友情。
这种友谊和互信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石。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友谊叫做铁杆。
而在亚洲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就存在着这样一对铁杆朋友——中国和巴基斯坦。
任凭国际局势如何反复,巴铁就依旧是那个巴铁。不论巴国政坛风云怎样变幻,不变的仍然是巴铁。
莫桑比克
中国与莫桑比克的友好关系作为中非友谊的象征,名副其实。
1975年,莫桑比克摆脱了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共和国。莫桑比克刚独立,我国就承认了这个国家。我国是第一个与莫桑比克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的发展中大国,双方随即达成许多合作项目。
莫桑比克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之一。经济主要以农渔业为主,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25%。
我国作为农业方面的“老大哥”,为莫桑比克的农业做出许多援助,帮他们整合当地土地和人力资源,大大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快帮莫桑比克恢复经济,我国减免了他们对我们的部分债务,还向莫桑比克援助了大量的公共医疗物资。
莫桑比克矿产资源丰富,美西方各国向莫桑比克抛去合作的橄榄枝,但是莫桑比克对其他国家完全不顾,只选择和中国合作,两国还成立了中莫贸易联委会。
在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后,为了帮助中国渡过难关,莫桑比克在全国举行了募捐活动,一共筹集了4万人民币。
虽然这些钱的数目不大,甚至事后还遭到西方嘲笑,但却是莫桑比克竭尽全力的结果。莫桑比克2008年的人均GDP才0.56美元,合计人民币还不到3.6块钱,许多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却还诚心救助我们。
别人嘲笑他们贫穷、小气,只有中国自己懂得他的真诚与不易。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绝不会忘记危难时刻帮助我们的朋友。这之后,中国马上给莫桑比克送去了大量的合作订单,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
2009年,中国为了帮助莫桑比克摆脱粮食和布匹短缺问题,又为其提供了优惠贷款,在当地建成一座棉花加工厂和玉米面制粉厂以及大米加工厂。这些项目建成之后,迅速与莫桑比克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同时,中国还免费援助莫桑比克建造房屋、学校等基础设施。
2010年11月,中国向莫桑比克援建的一期大型机场正式交付使用,进一步拉近莫桑比克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联。
2011年,中国在莫桑比克马普托区交付了一座占地面积将近27万平方米,耗资5亿人民币的国家体育场。这是莫桑比克自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级别的体育场,也是中国在非洲援建的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
2014年,中方出资援建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西萨诺国际会议中心土地的开发项目正式启动,这个项目解决了数以万计的莫桑比克居民的住房问题。
2015年11月,中国援建莫桑比克的打井项目正式启动,建成后,一次性向淡水稀缺的莫桑比克交付100口水井。
2018年,中国援助非洲的项目“万村通”在莫桑比克的北部城市举行交接仪式,该项目可为覆盖地区提供卫星数字信号。
中国有“基建狂魔”的称号,我们还帮助莫桑比克建成了非洲最大跨境的悬索桥,就是该国首都的马普托大桥。
现在,中国援建的莫桑比克的农业园,成为非洲最大的水稻产区。在他们遭遇洪涝灾害时,我国援助了莫桑比克50万美元和价值20万美元的大米。
在莫桑比克的首都,还有一条特别繁华的街道,是以我国开国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的,是当地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
疫情期间,中国不仅为莫桑比克送去独立研发的疫苗,还派出专家前往调研,并带去390亿的资金援助。
2016年,中莫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现在,中莫合作几乎覆盖了农业、工业、能源、基础设施、旅游、军事等各个方面。
现在,莫桑比克的军队,不仅学会了中国的作战技术,还学会了唱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他们在战场上的作战势头,宛若当年的中国红军。
这样的关系说不铁都没人相信。
佤邦是我们的“双胞胎小兄弟”
佤邦是缅甸的第二特区,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它的一部分位于缅甸,而另一部分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接壤。
佤邦是缅甸联邦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区,名义上归缅甸管辖,事实上却与缅甸政府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实则是由地方武装掌控的“自治领地”,近乎一个独立王国。
佤邦人口仅60万,却拥有4万军队。官方语言为汉语,流通货币为人民币,政府机构名称亦与中国相同,设有书记、部长等职务,而且此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几乎全部依赖于中国投资,俨然成为了“中国模式的翻版”,完全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
佤邦在历史上是属于中国领土的,清末英国占领缅甸后,佤邦划归了英属缅甸。在英国政府威逼利诱下,佤邦百姓开始种植大烟,一度佤邦是国际上最大灰色产业的基地。
2005年,佤邦在中国帮助下开始禁毒。面对禁毒带来的经济急速下滑,中国政府给佤邦送去了粮食、资金和技术,还帮助他们发展替代产业,比如种茶叶、橡胶和咖啡。
中国的援助、投资和替代计划,让许多佤邦百姓摆脱了对种植毒品的依赖,生活恢复正常,收入也明显提升。
如今的佤邦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与华夏文化息息相关,使用的文字是汉字,教材是中国人教版的教材,学校的制度也和我们完全一样。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几乎就是自己的同胞,用同胞的语言自然也是天经地义。
除了文字、文化上的亲近之外,佤邦人还对中国的货币青睐有加,当地老百姓经常拿着人民币进行消费。在佤邦的大小商场和市场上,我们随处可见交易的货币是人民币。
2020年,我国刚爆发疫情的时候,佤邦就第一时间给中国捐赠了48万只口罩,就如我们的亲兄弟一样。
等到中国度过最初的危机,疫情全球肆虐,我国红十字会马上派志愿者进入佤邦,帮助他们进行疫情的防控,在医疗物资上给予很大的帮助。
佤邦经济的的主要支柱是农业和矿产开采业,这里的锡矿储藏量位居世界前列,而我国又是矿产资源的需求者,双方合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佤邦的环境很适合我国投资开发。佤邦境内有很多投资来自中国,例如,我国云南省就与佤邦合资建造了大型的橡胶加工厂。
佤邦旅游资源丰富,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中国人去旅游消费。
佤邦和云南之间仅隔着一条河,来到这里,你感觉不到是在国外,这里的基础设施就是中国的翻版,这里的人和你一样长着中国面孔,这里还有很多中国美食。
佤邦虽然现在不属于中国领土,但是“小中国”的名称广为人知。佤邦在网上被认为是“最亲华的外国特区”,也是实至名归。
中国和佤邦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有着一致的身份认同,还有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两地人民的感情必将越来越深厚,将共同努力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参考文献:
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