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剪纸

享誉巴蜀的民间艺术瑰宝

周苍林 杨于丹

武胜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据《武胜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前,民间剪纸与县内的民俗活动相联系。新春之际,用剪纸装饰窗户、彩灯。婚嫁时,枕头、帐帘、布鞋等绣花用剪纸做样。丧葬时,纸扎的陪葬童子、白鹤、引灵幡、灵房等,也用剪纸图案装饰。”虽然表现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单一,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剪纸仍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20世纪40年代,是武胜剪纸史上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当时,河北民间剪纸艺人康文清因避战乱回到武胜夫家定居,并首次将北方剪纸艺术带入武胜。康文清在定居武胜期间,其剪纸艺术风格受到当地川北剪纸艺术的影响而进行南北风格的融合,为武胜剪纸艺术注入了新活力。康文清仅凭一把剪刀随手创作,其早期作品多以戏剧人物和花草、虫鸟、瓜果等吉祥图案为主,到后期发展到紧扣时代主题和反映现实生活。随着美工刀、木刻刀及空心冲等制作工具的丰富,剪纸作品的制作效果开始有了新的突破。这期间,康文清创作了大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其代表作《八仙》《送子》《麻姑献寿》《和平万岁》《劳动光荣》《抗美援朝》《学文化》等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53年,四川省农村文化工作室编辑出版《四川民间剪纸集》一书,一次性收集了康文清40余幅作品。康文清因剪纸艺术上的成就,还当选为(川北区)出席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的代表,成为武胜剪纸艺术的一代宗师。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武胜县组织一批美术工作者向康文清学习剪纸艺术,其中有武胜县中学青年美术教师唐天谷、四川省文化厅美术干部罗恩华、四川美院学生李思照(后成为康文清的孙女婿)、康文清的孙女王成芝等。他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传承的基础上将绘画技法中的白描、工笔以及版画中的绘画风格融入剪纸艺术创作中,形成了既不同于北方、川北剪纸,又打破了师承原始风格的武胜民间剪纸艺术特色,把武胜剪纸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其间,康文清、唐天谷、李思照、王成芝等人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臻完美的剪纸作品,《保卫祖国》《大办农业》《五业并举》《喜庆丰收》《姐姐爱妹妹》《做咸菜》《养蚕》等50余件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四川画报》《四川民间剪纸集》《四川剪纸集》等刊物上发表。1962年,中心镇小学学生王成芝(时年11岁)创作的《和平》被文化部选送去日本参加世界儿童画展。同年,《四川省民间剪纸集》出版,选用武胜剪纸作品12幅,唐天谷、王成芝合作的《做咸菜》被选作封面。1964年,唐天谷因在国画、剪纸上的突出成绩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武胜剪纸艺术由此走向辉煌,被誉为川东北民间艺术瑰宝,成为四川剪纸艺术的两大奇葩(自贡剪纸和武胜剪纸)。“文革”中,康文清去世。李思照、王成芝夫妇由重庆辗转到昆明等地工作,一批剪纸骨干也停止创作,剪纸作品减少。唯有唐天谷、李光中等人坚持剪纸创作,时有作品发表于《四川画报》或在成渝两地的美术展上展览。



文艺政策放宽后,武胜县于1976年在中心镇举办了为期3天约30名中小学生参加的剪纸学习班。时间虽短,但人人都拿出了作品,而且较好地反映了武胜剪纸主题鲜明、反映现实的特点。该年在南充地区美展中仅武胜剪纸就有40名作者的62件作品入展。这期学习班培养了大批剪纸新秀,他们中很多人从此走上了美术创作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复苏,美术工作者焕发了青春活力,这段时间里,李思照、王成芝创作的大批剪纸作品见诸书刊插页和连环画册。剪纸连环画《石头后面》参加了1978年全国剪纸、版画展览,并在同年的北京《连环画报》刊登,染色剪纸连环画《小香蕉林》在1984年获“重庆市美展优秀作品奖”。

进入新世纪,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武胜剪纸虽然后继有人,但从事此项艺术活动的人毕竟非常稀少,且年事又高。为抢救和保护这一濒危的艺术项目,2007年,广安市人民政府和武胜县人民政府先后把武胜剪纸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胜县委、县政府还制定了武胜剪纸保护发展长远规划,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县教育局在2007年6月、2008年5月先后聘请80高龄的武胜剪纸艺术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天谷老先生执教,举办了两期武胜剪纸抢救性培训班,培训了美术教师、文化专干、社会文化辅导员等100余人。唐天谷老先生把传统的剪纸艺术与时代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先后组织参与创作《嫦娥奔月》《丰碑》《万众一心》等见证航天科技成就、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的剪纸艺术作品,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同时,在他担任剪纸教师的两期培训班中,还推出《嫦娥飞天·神州揽月》《养猪嫂》等一批优秀作品。一批极具禀赋的后起之秀也在老一辈剪纸艺术家引领下,为武胜剪纸这一植根于武胜、名扬巴蜀的艺术瑰宝带来新的希望。相信在他们的接续努力下,武胜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苍林 杨于丹

供稿:武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