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二十年了,你还记得我吗?"刘建国声音微颤。

李淑华抬眸,那双曾让他魂牵梦萦的眼睛依旧清澈。

"记得,你是那个说过永远不会离开我的人。"她轻声回答。

时光荏苒,青丝添了几缕银白,可彼此凝视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当年的火花。

命运的重逢,会否弥补青春的遗憾?



01

1976年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刘建国的列车缓缓驶入家乡小站,车窗外的油菜花田金黄一片,与记忆中的景象重叠。他身着整齐的军装,胸前挂着几枚闪亮的勋章,这些都是他二十年军旅生涯的见证。

刘建国今年四十岁,曾是一名正团级军官,因伤病提前转业。

返乡前,他在部队受到了隆重的欢送,战友们送了他一块刻有"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怀表,那是对他军旅生涯最好的肯定。

从小生长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刘建国十八岁那年参军入伍,一晃已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间,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团级军官,参与过多次重要任务,立过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

火车的汽笛声打断了刘建国的思绪,他整理了一下军装,拎起行李,迈步走向站台。

站台上人不多,刘建国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最前面的父母。父亲刘老汉头发已经全白,身板却依旧硬朗;母亲王氏比记忆中矮了一些,满头的银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们焦急地张望着,寻找着自己的儿子。

"爸!妈!"刘建国喊出声,声音哽咽。

老两口闻声转头,看到穿着军装的儿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建国!是建国回来了!"母亲激动地喊着,拉着老伴的手就往前跑。

刘建国大步迎上去,一把抱住了两位老人。"爸,妈,儿子回来了。"二十年的分离,无数个日夜的思念,此刻全都化作热泪盈眶。

"好,好,儿子回来就好。"父亲拍着刘建国的背,声音微微发抖。

"瞧你,大老爷们儿还哭鼻子。"母亲一边抹着自己的眼泪,一边笑着说道。

三人相拥片刻,刘建国擦干眼泪,提起行李,搀扶着父母往外走去。

门口停着一辆拖拉机,是村里安排来接他们的。刘建国帮父母上了车,自己也跳了上去。



拖拉机沿着乡间小路颠簸前行,两旁的田野绿意盎然。刘建国看着沿途的景色,发现家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石子路,路边新建了不少砖瓦房,还有几处正在施工的建筑。

"村里这些年变化不小啊。"刘建国感叹道。

"可不是嘛,"父亲点点头,"集体经济搞得好,家家户户日子都好过了。咱们村现在有果园合作社,还打算建个学校呢。"

"学校?"刘建国有些惊讶,村里从来没有过正规的学校,他小时候就是在村委会的一间屋子里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的。

"可不是嘛,明天就要开会讨论这事。"母亲接过话题,"现在村里孩子多了,得有个像样的学校。"

拖拉机停在了刘家门口。刘建国跳下车,看着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家。老房子还是那个老房子,但墙壁重新粉刷过,门窗也换成了新的。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一簇簇春花正在绽放。

"屋里收拾好了,你快进去看看。"母亲催促道。

刘建国走进院子,推开家门。屋内陈设简单但整洁,除了老家具外,还添置了新物件:一台缝纫机,一个收音机,墙上挂着一幅新的全家福,那是他临走前照的。

02

晚饭很丰盛,母亲准备了刘建国爱吃的菜: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蒸南瓜。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有说有笑。父亲问起部队的生活,刘建国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但略去了危险的部分,不想让父母担心。

"对了,你知道吗?李淑华前些日子回村探亲了。"父亲突然提起这个名字,刘建国的筷子顿了一下。

李淑华,这个名字已经很久没有人在他面前提起了。那是他十八岁时的初恋,也是他心中最深的伤痛。

1956年,李淑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两人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选择分手。刘建国带着不甘与失落参军入伍,用军旅生涯填补心中的空洞。

"她现在怎么样?"刘建国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可厉害了,是省城大学的教授呢。"母亲接过话题,"听说教的是文学,还出版了好几本书。村里人都以她为荣,说我们村出了个女教授。"

"她...结婚了吗?"刘建国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

"没呢,"母亲摇摇头,"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成家。村里人都在猜,说不定是在等一个人呢。"

刘建国心中一震,但很快平静下来。"那是人家的事,别瞎猜了。"他低头继续吃饭,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谈。



"明天村里开会讨论建学校的事,李淑华也会来。"父亲说道,"听说是专门从省城赶回来参加会议的,她对这个学校很上心。"

刘建国默默点头,心中泛起一丝波澜。二十年未见,明天就要重逢,不知该以怎样的心情面对。

夜深人静,刘建国躺在自己的旧床上,辗转难眠。房间还是老样子,墙上贴着他当年喜欢的电影海报,书桌上摆放着高中时用过的课本。一切仿佛静止在二十年前,等待他回来继续那未完的青春。

刘建国闭上眼睛,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1956年的夏天,他和李淑华正处在热恋中。那时的李淑华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大眼睛,高鼻梁,一头乌黑的长发扎成马尾,笑起来时眼角弯成月牙。她不仅漂亮,还很聪明,成绩一直是全村最好的。

他们的爱情纯粹而美好,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在田间小路上并肩走过无数次。他们约定考上同一所大学,将来一起在城里工作生活。刘建国为了这个梦想拼命学习,但最终还是差了一步。李淑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而他落榜了。

"不如我不去了,明年我们再一起考。"李淑华曾这样提议,眼中满是不舍。

"不行,"刘建国坚决地摇头,"这是你的梦想,你必须去。"

最终,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两人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李淑华轻声说:"建国,我们分手吧。"

"为什么?"刘建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们的未来太不确定了,我不知道大学毕业后会去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让你等我,太不公平了。"李淑华的眼中含着泪水。

"我愿意等!"刘建国急切地说。

"不行,"李淑华摇头,"我不想耽误你的青春。你值得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浪费时间。"

无论刘建国如何恳求,李淑华都坚持己见。

第二天,她搭上了去省城的汽车,没有回头看他一眼。看着汽车扬起的尘土,刘建国感到心如刀绞。

一周后,他参军入伍,用军营的苦与累麻痹自己,试图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二十年过去了,他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那段感情,可当听到李淑华的消息时,心底的悸动告诉他,有些情感永远无法抹去。

03

天刚蒙蒙亮,刘建国就起床了。他站在铜镜前,仔细打量着自己:眼角的皱纹,额头的伤疤,鬓角的白发,这些都是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他刮干净胡子,换上一套干净的便装,甚至抹了一点发油。

"这是要去相亲啊?"母亲看到儿子精心打扮的样子,忍不住打趣道。

"去开会呢,得注意形象。"刘建国有些不自在地回答。

吃过早饭,刘建国起身往村委会走去。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路上碰到几个老邻居,他们热情地打招呼,对刘建国的归来表示欢迎。二十年未归,村里的许多老人已经不在了,新生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



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挺立,树下坐着几位老人,正在闲聊。刘建国停下脚步,看了看这棵见证了他初恋的老树,心中五味杂陈。他继续往前走,看到了新修的果园合作社,几位村民正在果树间劳作。

"建国!"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刘建国回头,看到村支书王立民向他招手。

"建华!"刘建国笑着迎上去,两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听说你昨天回来了,我就猜你今天会来村委会。"王立民拍拍刘建国的肩膀,"这二十年可把你小子练出来了,瞧这一身正气。"

"你也不差,听说你当上村支书了,村里发展得不错嘛。"刘建国笑道。

两人边走边聊,王立民介绍了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果园合作社是近五年的重点项目,现在已经初见成效。虽然管理和销售渠道还有待改进,但收益比传统农业高多了。

"你转业回来了,有什么打算?"王立民问道。

"还没想好,先看看村里有什么需要我的地方。"刘建国回答。

"太好了,我们正需要你这样有经验的人才。"王立民兴奋地说,"村里正打算扩大果园规模,还要建学校,都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帮忙。"

两人来到村委会,大院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会议室里桌椅排列整齐,黑板上写着"讨论建设村小学会议"几个大字。刘建国跟着王立民走进会议室,在前排找了个位置坐下。

人声渐渐多了起来,村里的老少代表陆续到场。刘建国心不在焉地听着周围人的交谈,目光不时扫向门口,期待着也害怕着某个人的出现。

"好了,大家安静一下,会议开始。"王立民走上讲台,拍了拍手。

会议室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讲台上。王立民开始介绍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省里支持,县里补贴,村里自筹,计划在年内完工。

"学校建成后,我们村的孩子就不用走那么远去公社上学了。"王立民说,"关于学校的具体规划,我们特别邀请了省城大学的李淑华教授来给大家介绍。她是我们村走出去的人才,对教育事业非常热心。下面有请李教授。"

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人群中响起细碎的交谈声:"就是李淑华啊,听说这些年在大学里很有名气"..."村里出了个女教授,真争气"..."听说她一直没结婚"...

刘建国的心跳加速,他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目光紧盯着讲台。

一个穿着朴素但干练的中年女子走上讲台。她身材纤瘦,头发整齐地盘在脑后,脸上的线条柔和而坚定。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掩不住那双明亮的眼睛和优雅的气质。



刘建国屏住呼吸,二十年了,她变了许多,又似乎没有任何变化。那个在夏日田间奔跑的少女,如今已是端庄优雅的教授,但眼神中的坚定与温柔依旧。

李淑华微笑着向大家问好,声音清晰而温和:"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建设学校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她开始详细介绍学校建设的规划。她说学校建成后不仅会提供基础教育,还将成为村里的文化中心,为孩子们和村民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刘建国静静地听着,被李淑华的专业素养所震撼。她不再是那个懵懂的乡村少女,而是一位睿智成熟的教育工作者。

看着她自信从容的演讲,刘建国感到一丝自豪,又有一丝惆怅。

04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讨论了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期间,刘建国几次想发言,又忍住了。他不想打断会议的进程,也不确定李淑华是否还记得他。

"好了,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王立民最后总结道,"谢谢李教授的详细介绍,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学校建设是我们村的重点工程,希望大家都能支持配合。"

人群开始散去,刘建国犹豫着是否要上前打招呼。就在这时,王立民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建国,来,我介绍个人给你认识。"

刘建国跟着王立民走向李淑华。

"李教授,这位是刘建国,昨天刚转业回乡。他在部队是正团级军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村里的发展。"王立民热情地介绍道。

李淑华转过身,四目相对,时间仿佛静止。

"刘...建国?"她轻声念出这个名字。

"淑华,好久不见。"刘建国艰难地开口,声音有些颤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