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其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愈发显著。3月初,他亲笔给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件,要求重启核谈判并在两个月内达成协议,同时威胁称“如果拒绝合作,后果将非常非常严重”。然而,哈梅内伊坚决回应,表示伊朗不会在威胁和胁迫下与美国进行谈判。有趣的是,伊朗外交部发言表示,德黑兰并未收到来自美国的任何信件。
3月30日,特朗普的耐心似乎已经耗尽,他向伊朗发出了最后通牒,声称美国再给伊朗最后一次机会,并威胁说“谈不拢就开炸”。特朗普扬言:“如果伊朗不签新核协议,我们就轰炸他们,还要加征二级关税!”他还强调,美国对伊朗的轰炸将是史无前例的。这是自伊朗上周拒绝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以来,特朗普首次就伊核问题发表如此强硬的讲话。
伊核问题实质是美伊问题。2018年5月,美国单方面退出多方达成的核协议,重启对伊朗的制裁,迫使伊朗再次走上与美国对抗的道路。然而,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和中国都坚决维护伊核协议,欧盟还推出了“贸易往来支持工具”,以规避美国制裁,继续与伊朗开展贸易活动。同时,伊朗的外交战略取向加速向东看,深化了与俄罗斯的准联盟关系,加强了与中国的全面合作,并加入了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
拜登政府时期,美国一方面表示愿意重返伊核协议,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贯的霸道与蛮横,导致双方谈判停滞不前。佩泽希齐扬当选伊朗总统后,频频向国际社会释放温和信号,积极与大国互动,力图使西方取消对伊朗的制裁。然而,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重拾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甚至出动“杜鲁门”号航母和战机对也门胡塞武装不断发动空袭,以期达到敲山震虎,迫使伊朗妥协和让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发出通牒的话音刚落,美军B-2轰炸机群就降落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这里距离伊朗仅2000公里,是美军发动中东空袭的“空中跳板”。同时,美国五角大楼宣布将原本部署在亚太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紧急驰援中东,与“杜鲁门”号组成双航母编队,或将演练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路线。现在看来,美军B-2轰炸机就等双航母就位了。
美军如此庞大的兵力直扑中东,虽然展现出咄咄逼人的阵势,但也难掩其匆忙之态。美国“政治新闻网”指出,“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在东海与日韩的联合演习还未全部结束,就转场中东,与已在红海部署的“杜鲁门”号航母形成双打击群。为了填补在印太地区的航母空窗期,美军甚至紧急下令将老态龙钟的“尼米兹”号航母部署到西太平洋。这也将成为“尼米兹”号航母的最后一次任务部署,执行完任务后,它将退出作战序列,着手拆除设备退役。由此可见,“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的中东之行并未做好万全准备,是迫于形势才匆匆上路。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美国要对伊朗开战呢?
自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后,美军第五舰队负责中东地区的安全,主要是靠伯克级驱逐舰和不定期的两栖攻击舰进行前沿部署。随着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伊朗抓住机会与中东国家发展关系。以伊朗与沙特复交为标志,伊朗与地区多国开启了“和解模式”,阵营对抗逐渐弱化。然而,地区大国土耳其、沙特、以色列、埃及等围绕地区主导权的争夺日益升温。巴以问题、叙利亚问题和也门问题长期存在,伊朗周边紧张动荡的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改观。
对于来自美军的挑战和威胁,伊朗也不甘示弱,明确拒绝在胁迫下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如果美方想要继续之前的间接对话,前提是美国必须取消制裁并撤回军事威胁,并证明其可信度。伊朗还强调其核计划完全用于和平目的,且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伊朗官方喉舌《德黑兰时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伊朗的导弹“已装载到所有地下导弹城的发射架上,随时准备发射”。
早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如果美国就其总统特朗普的“轰炸威胁”采取行动,那么将让美国政府及其盟友付出沉重代价”。对于美国来说,一旦与伊朗开战,就可能陷入新的战争泥潭。诸多迹象来看,美国大概率不敢轻易轰炸伊朗,而是有意对其进行“极限施压”。不过,“极限施压”管用的话,伊核问题可能早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