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内,一曲清亮的山歌划破展厅的宁静。身着壮族服饰的“刘三姐”从光影中款步而来,与游客对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引得众人驻足喝彩。这是长影沉浸式演出新解锁的经典角色——继《保密局的枪声》《白毛女》《上甘岭》等NPC互动剧目后,长影旧址博物馆以《刘三姐》这一民族经典为蓝本,将观众带回1960年代的山歌江湖。

自2024年首创“NPC沉浸式游览”模式以来,长影旧址博物馆已从静态展陈的“记忆仓库”蜕变为动态的“时光剧场”。游客与“工农兵”厂徽铜像NPC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受伤小战士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与“喜儿”共舞红头绳演绎《白毛女》的悲欢……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博物馆接待游客近3.6万人次,同比激增888%;总收入达218.2万元,同比增长694%。一位来自武汉的游客感叹:“当NPC演员在耳边打响《保密局的枪声》时,我仿佛成了潜伏在敌后的战士,紧张得手心冒汗。”

经典角色“复活”:

NPC背后的银幕传奇

长影的沉浸式体验并非简单的场景复刻,而是以角色为纽带,将观众与历史深度联结。每一场NPC互动,都是一次对经典影片的致敬与重构:



《保密局的枪声》(1979)改编自吕铮小说,讲述地下党员刘啸尘潜伏国民党保密局、智取情报的惊险故事。影片以悬疑叙事和紧凑节奏开创中国反特片新范式。曾创下6亿人次观影纪录,票房达1.8亿元(按当时票价折算),被誉为“现象级国民电影”。如今,改编自这部影片的NPC演出,让观众化身“接头人”,在展馆内破解密码、传递情报,体验隐蔽战线的生死博弈。

《白毛女》(1950)改编自延安时期歌剧,讲述贫农女儿喜儿受地主压迫后逃入深山、化身“白毛仙姑”的悲惨命运,揭示旧社会农民苦难与解放的必然性。这部影片是我国首部获国际电影节荣誉的影片(1951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主题曲《北风吹》传唱至今。 如今,改编自这部影片的NPC演出中,演员以现代舞重新诠释喜儿的抗争,观众看着喜儿手中翻飞的红头绳,感受从绝望到新生的情感张力。



《上甘岭》(1956)以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为背景,刻画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坚守阵地的英雄群像,主题曲《我的祖国》成为民族精神符号。影片真实还原战场细节,被誉为“战争片教科书”,歌曲《我的祖国》入选“中华优秀歌曲100首”。如今,改编自这部影片的NPC演出,让观众在声光电交织的战场模拟中体会英雄气魄。



长影厂徽以工农兵形象为核心,寓意“艺术为人民服务”,出现在《桥》《英雄儿女》等千余部影片片头。在NPC演出中,三位铜像演员以问答形式讲述长影历史,带领观众齐唱经典电影插曲,成为亲子家庭最爱的打卡点。

给舞台注入灵魂:

《长歌影魂》的跨时空对话

如果说NPC互动是让历史人物“活”在观众身边,那么舞台剧《长歌影魂》则是对红色精神更深度的“青春化转译”。这部由长影旧址博物馆与吉林艺术学院联合创作的作品,自2024年首演以来,已在长春、宜宾等地演出百余场,成为活化红色经典的标杆性尝试。



剧目以长影经典影片《董存瑞》《赵一曼》《英雄儿女》为蓝本,采用生活片段与电影场景交织的手法,再现董存瑞单手擎起炸药包的壮烈、赵一曼狱中写下绝笔信的坚贞、王成高呼“向我开炮”的豪迈。导演通过蒙太奇式的舞台调度,让三位英雄的时空平行交织,形成跨越历史的对话。

演员大部分来自吉林艺术学院学生,以“00后”的视角诠释革命信仰。饰演董存瑞的演员邱强坦言:“每一次举起炸药包的动作,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在宜宾公演时,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含泪评价:“这场演出让我看到,英雄的精神从未被时代遗忘。”



舞台依托长影第三摄影棚的原貌布景,结合全息投影还原战场烽火、监狱铁窗等场景。当《英雄儿女》的胶片画面与真人表演同步投射时,观众仿佛置身于“穿越历史的电影院”。

该剧尤其受到年轻群体追捧,大学生观众留言称:“原来主旋律可以这么燃!”据不完全统计,观演人群中“95后”占比超六成,许多游客专程为《长歌影魂》定制“红色主题游”。



2025年,适逢长影建厂80周年。这座“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以沉浸式叙事书写了新答卷:从NPC互动的“角色活化”到《长歌影魂》的“精神共振”,从《白毛女》的悲怆到《刘三姐》的欢歌,长影用创新证明——经典的力量,在于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

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的寄语:“在这里,电影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或许,这正是长春作为“电影城”最深刻的文化符号:用光影连接历史与未来,让红色记忆永远热血沸腾。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璐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