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关注我们吧

编者按

2025年4月5日,红旗渠将迎来主干渠通水60周年。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奇迹工程,不仅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丰碑,更彰显了太行山人“千锤万凿不言弃”的坚韧品格,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气魄,中原儿女“万众一心闯难关”的集体伟力。在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推出系列理论文章和融媒体产品,回溯峥嵘岁月,探寻精神内核。

60年渠水奔腾、60年精神传承。红旗渠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面对新征程上的“太行山”,唯有继续发扬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方能跨越“层峦叠嶂”,让精神丰碑照亮复兴之路。

又见红旗渠:跨越一甲子的“相遇”

60年前,十万林县儿女为解决缺水之困用钢钎铁锤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把“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人间乐土”。60年后的今天,河南提出“四高四争先”发展目标,是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战略导向,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殷殷嘱托的责任担当。

价值目标:从“生存突围”到“发展跃升”

上世纪60年代,水是悬在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头上的“生死符”。据林县旧志和碑文记载:“林县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民间也流传着“一生只洗三次脸”(出生、结婚、入殓)的苦涩自嘲。为了改变这种生存困境,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以“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跨区域引水破解了生存空间限制,在林县大地上演了一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奋斗奇迹,实现了“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生活日日好,山区人民永无忧”的美好愿景。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河南结合发展实际适时提出了“四高四争先”的破题之钥。从红旗渠到“四高四争先”,变的是目标维度,即从“活下去”到“强起来”的价值目标升级,不变的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

实践逻辑:从“人工奇迹”到“创新驱动”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镌刻在太行山上的“人工奇迹”。1960年红旗渠动工修建时,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林县建渠面临着“三无一缺”的困境,即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同时还缺乏物资。在这种困境下,林县人民以人力破局,用朴素的智慧应对自然的极限挑战。最令人赞叹的是红旗渠的设计理念和1/8000的设计坡比,全是靠人工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用最简陋的工具测量设计完成的。2013年,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红旗渠以其经典的设计和良好的功效斩获“经典设计奖”。可以说,这个奖项是对红旗渠“人工奇迹”的由衷礼赞。


如今,甲子一轮回,山河换新颜。当时间跨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不再是科幻剧中遥不可及的奇幻概念,而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创新的核心力量。在信息化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河南以“制度破冰激活创新要素、数字技术重构产业生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链条”为主线,注重“国家战略叠加”与“本土资源优势”相结合,从而提升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和“揭榜挂帅”等科研组织方式,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施行“数字孪生黄河”工程,实时监测水文、堤防和生态数据。在田间地头,运用“5G+智慧农业”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这种创新力量如今在中原大地蓬勃涌动。

从“钢钎铁锤肉身相搏”的“人工奇迹”,到“人工智能强势赋能”的创新驱动,变的是劳动工具和奋斗场景,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敢想敢干,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

主体构建:从“集体动员”到“多元共治”

红旗渠不仅是一条引水渠,更是铭刻在太行山崖壁上的时代图腾。当年在红旗渠工地有这样一句口号:“人人献计动脑筋,巧战行山搞革新,苦干巧干加实干,力争渠道早修成。”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带工具,拿着洋镐、铁锹、䦆头等走向太行山。没有石灰自己烧。在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群众纷纷献计献策,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彻底攻克了工地石灰供应难题。没有炸药自己碾。他们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传统技术上进行改良,制造出了土炸药。没有水泥自己造。合涧公社雪山大队的一位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听说修渠工地缺少水泥,不顾自己年迈体弱,到红旗渠工地筹办水泥厂。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熔炉中锻造出来的“人民英雄”,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用心血换来了红旗渠这一渠碧水。


岁月更迭,精神永传,人民的奋斗如潮奔涌,浩荡向前。如今,当河南“四高四争先”蓝图绘就,奋斗的主体性正在悄然变化,即从“万人奋战”的集体动员转向“多元共治”的生态协同。“多元共治”是一种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强调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紧密协作,致力于打造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员干部牢记“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各个领域奋勇争先,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企业家以“别人能干好,我能干的更好”的干事创业精神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高校工作者自我加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进而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新农人把“端稳中国碗,种好中国粮”作为使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向科技要产量。社区治理团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微治理”聚合群众,走进群众,让群众的事情大家一起商量着办……这种“多元共治”的生态协同奋斗场景正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

从曾经林县“十万大军战太行”到如今河南“亿万人民闯新路”,变的是奋斗的形态,即从“集体动员”的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不变的是“人民创造历史”的永恒真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曾经的苦难与辉煌都已化作历史的深沉记忆。然而,历史从未走远,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生长。红旗渠的故事从未结束,它正在被无数新时代的“修渠人”续写!

( 作者: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 黄成利)

欢迎投稿:hnswxmt@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评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