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引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泱泱齐鲁,文脉绵长。从龙山文化的远古印记,到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从《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到《聊斋志异》的奇幻想象,山东这片孕育中华文明的热土,正以数字技术为翼,让古老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4月1日,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将在青岛召开。当数字光影拂过千年碑刻,当虚拟现实唤醒沉睡文物,山东以“硬核科技”为笔,以“文化基因”为墨,挥毫书写新时代文化“两创”的磅礴答卷,一场由科技变量驱动的文化创新浪潮正在齐鲁大地奔涌。

齐鲁文化“数字新生”

两千多年前,彩绘乐舞杂技陶俑被泥土封存,以静默的姿态定格了宴乐场景。而今天,在济南市博物馆,3D建模技术让这些陶俑“动”了起来,汉代宴饮的欢腾景象在屏幕上重现。

山东,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从未停止对文化传承的探索。从孔孟之道的思想精粹,到泰山黄河的精神象征,从运河桨声的商贸记忆,到鲁班榫卯的工匠智慧,当历史的厚重遇见科技的灵动,沉睡的文化基因正被重新激活。


在曲阜三孔景区内,AR技术将十三碑亭的碑文化作光影长卷,游客扫码即见数字人穿越时空;在山东博物馆,红陶兽形壶等镇馆之宝通过空气成像交互技术“复活”,游客隔空轻触便能感受青铜器上的纹路震颤。

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只是科技赋能的第一步。如今,观众不再是历史的局外人,而是穿越时空的历史“过客”。

行走在明故城,裸眼3D技术让孔子讲学场景跃上古城墙,游客驻足间,仿佛看见先贤跨越千年时空走来;在《寻梦沧海》音乐剧的舞台上,徐福从山东琅琊启航的壮阔历史传奇通过科技手段得以栩栩如生地再现,观众与即将出海船队在光影交错中轻轻相触。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建好“齐鲁文化大模型”,推进一批文化展示体验项目。

近年来,山东致力于丰富文化资源的再挖掘再转化,不断将文化“两创”向纵深推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赋能,从更广维度打破时空界限,让文化场馆“动起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

科技催生文化产业焕新

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的举办地,为何要选在青岛?

资源禀赋是决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先进技术则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

凭借前瞻性的产业布局,青岛已成为国内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的先行者。在这里,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创新技术正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一批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奔涌而出。


走进歌尔创客打造的Wemake XR梵高数字艺术体验馆,观众只需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时空走进艺术大师的创作世界。这家企业历时三年精心打磨,运用前沿XR技术,让静态画作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沉浸式艺术空间,将实现现代科技与世界级艺术作品“握手”作为长期探索的课题。


同样扎根青岛的金东数字创意,是青岛市文化旅游产业链链主企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紧跟文化科技发展浪潮。其打造的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让传统水墨丹青焕发新生,短短两年内就斩获三项由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的科技创新示范案例。

海尔集团作为青岛制造业的标杆企业,将“好客山东”文化与制造业科技相结合,满足全球顾客个性化需求;歌尔运用纳米压印技术,以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艺灵感赋能催生现代光学镜片制造。


这些实践印证着,当文化遇见科技,不仅能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更能为山东先进制造业注入新动能。

文化旅游产业链是青岛市重点产业链之一,近年来,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稳步向前,被国务院认定为首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领域激励城市,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无论是前沿的数字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两创”,“链式生态”的赋能,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

“文化+科技”变身消费“放大镜”

在青岛中山路老城区,一辆外表复古的电车正成为城市新地标。

当舱门关闭,16K环幕影像瞬间将乘客带入一场奇幻之旅:从巴颜喀拉雪山的壮阔到东营湿地的鸟浪翩跹,四轴动感系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是“沿着黄河遇见海”4D沉浸式数字项目,一个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在山东,这样的探索已结出硕果。一个文化IP盘活一个街区,一个文娱场景激活一座城市的案例屡见不鲜。

通过建筑投影秀、3D裸眼大屏和数字人“青岛小嫚”,金东数创让沉寂15年的老街重获新生。天主教堂外墙化作动态画布,百年商号在AR镜头里讲述往事,开街期间日均游客达8万人,客流量激增10倍。

在奥帆中心海上剧场,《寻梦沧海》剧场内几乎座无虚席,观演章节之间,掌声数度响起。一年间,该剧累计演出560场,接待观演人数近15万人,构筑着青岛文化旅游的新看点和新气象。


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一旦充分释放出能量,将会对物质生产力产生强大驱动作用。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新技术“唤醒”文化,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构消费场景,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增长点。

文化是岁月的沉淀,科技代表时代前沿。站在新的起点,山东正以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为契机,让文化“活”起来,让科技“暖”起来,书写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故事,为发展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