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既看签约率、拆改进度等“硬指标”,更关注干部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中的“软实力”
●采取“台账纪实+现场核验”双轨并行模式,实现一线观察与日常了解相互印证、分析研判
●通过专题会议分析研判观察数据,对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晋升
本报南宁讯 (通讯员 陈文彬)“鸡村八队城中村改造动迁工作从洽谈到签约仅用四个月,您具体推动了哪些关键环节?”“群众称赞您讲解政策时‘把文件翻译成了家常话’,能否举例说明?”“您经手的征拆动迁资金无一差错,日常如何确保精准高效?”……近日,在广西南宁市兴宁区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现场,一线观察团成员正在刨根问底,逐项核验干部的履职细节。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去年以来,兴宁区坚持以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通过建立机制、拓宽识人渠道、强化结果运用,抓实抓细对城中村改造重大项目一线干部的考察识别,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组织力量。
组建由区委组织部牵头,住建、征拆等部门参与的一线观察团,下设10个观察组,选派30名政治过硬、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且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担任观察员,分组、分片区、分任务下沉到城中村改造项目一线进行深入观察。通过“包点联系+动态纪实+直通报告”机制,观察员每季度至少1次走进一线开展深度调研,以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形式,既看签约率、拆改进度等“硬指标”,更关注干部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中的“软实力”,立体透视一线干部的“攻坚力”。
坚持“实干为要,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原则,建立“察在日常、考在一线”干部考察工作机制,围绕政治素质、工作态度、担当精神、作用发挥、工作作风、实际成效六个维度,为奋战在城中村改造一线的干部画准“画像”。为破除“数据考核”局限性,观察团采取“台账纪实+现场核验”双轨并行模式,既紧盯工期倒排、项目进度等量化指标,又通过主动收集项目改造工作中政策宣讲“翻译官”、资金管理“铁算盘”、应急处突“灭火队”等鲜活故事和典型事例,实现一线观察与日常了解相互印证、分析研判,为综合研判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担当提供事实依据,精准识别出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务实、实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干部。
坚持“有为有位”的鲜明导向,将一线观察团考察结果深度嵌入干部管理全链条。通过专题会议分析研判观察数据,建立干部推荐“直通车”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干部打破常规、优先提拔晋升,2025年以来,已有7名在动迁协调保障一线成绩显著的干部获得职级晋升。同时,对啃下“硬骨头”、破解“老大难”的干部,在评优评先、培训资源上重点倾斜;对推进工作缓慢、群众问题反馈集中的干部,开展“面对面”谈话提醒;对履职不力、作风不实的干部坚决调整岗位。通过“激励+约束”双向发力,既为担当者撑腰鼓劲,也让躺平者无处遁形,推动全区干部在城中村改造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攻坚态势,2024年,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完成征地总量、安置房实物开工率、城中村改造出让地块总数和出让总金额均居广西第一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