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不过这些文学形式也并非这个时代独有的,后人也能仿照前人的写法来创作,不过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混淆。

《全唐诗》之中收录了“牟融”的六十九首“唐诗”,可是这牟融压根不是唐朝人……



神秘的牟融

《全唐诗》是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下令编写的一本诗集。

康熙皇帝找来了很多学者,将天下的唐诗全都汇聚在了这一本书之中,总共汇总了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确实称得上是“全”唐诗。

不过这本书在编写的时候,主打一个“全”字,并没有说“真”字。



因此,其中的诗句并不确定就是唐朝人写的,也有可能是后人伪装成“唐朝人”写的。

不过这种情况也很难发现,毕竟年代实在太过久远,如果没有找到绝对正确的证据,谁也不敢乱说。

万一人家真的是唐朝人,却把人家的诗排除在《全唐诗》之外,这对于诗人来说很残忍。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的学者比清朝末年的学者更了解唐朝人,因此《全唐诗》中的一些纰漏,也就被找了出来。

其中著名的一个错误,就是近现代专家陶敏指出的错误,“牟融”并不是唐朝人,那些诗句也并非“牟融”所写。



在《全唐诗》中,确实存在一个叫牟融的诗人,而且这个诗人也很有名,他写的一首《客中作》,火了几百年。

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也都知道其中的名句:“一杯重向樽前醉,莫遣相思累白头”。“牟融”不止这一首诗,他还有很多其他有名的诗作。



从表面上看,这个“牟融”写的诗一点问题都没有,完全就是唐朝诗歌。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专家们发现了异常。

“牟融”确有其人,但他并不是唐朝人,而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在汉明帝时期曾官至太尉。



这就很巧了,这位牟融与《全唐诗》里的“牟融”居然能同名同姓。

不过这种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很容易就被人忽视了,但如果碰上一位“较真”的专家,这位假牟融便藏不住了。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假牟融的这些事,就会发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



诗中的线索

在《全唐诗》中,收录了牟融的一首《送徐浩》,这种送给友人的诗句并不少见。

著名诗人李白就有一首《赠汪伦》,其他的诗人也写过很多这种以“赠某某”或者“送某某”为题目的诗,直接看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



而这个题目中的徐浩,也确有其人,而且还是一位唐朝人。

唐朝有位著名宰相叫张九龄,很多人都知道他,而徐浩就是张九龄的外甥。

而且徐浩也不是无名之辈,人家是个有名的书法家,他还有存世的书法作品,就在西安碑林里。



徐浩生于公元702年,去世于公元783年,活了八十岁,算是一位非常长寿的书法家了。

而在这首《送徐浩》中,“假牟融”与徐浩友情颇深,而且还经常在一起喝酒,就算是在临行前,也要邀请徐浩来上两杯,就像是真的面对临行好友一般。



单从这首诗来看,也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假牟融”还有一首诗叫《题朱庆馀闲居四首》,朱庆馀也是真实人物,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学者。

但是朱庆馀和徐浩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朱庆馀考中进士时,已经是公元826年了,当时的徐浩已经死了快五十年了。



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活这么久?不可能有人能与徐浩把酒言欢,再与朱庆馀成为好朋友,除非他是长生不老的神仙。

像这种“跨时空交友”的事经常出现在“假牟融”的诗中,他甚至还能去跟李白交个朋友,与李白把酒言欢,这实在太夸张了。



从这些诗中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个“牟融”肯定不是真正的唐朝人,他很有可能是一个向往唐朝的后世之人。

为了能与那些唐朝大诗人相识,这个人写了很多这种“假诗”,假装自己与那些古代名家相识。除了这种不合逻辑的“跨时空交友”,假牟融的诗中还有很多漏洞。



就比如,唐朝诗人写诗的时候,是很少用本朝的典故来说事的,因为这根本不叫“借古讽今”,这叫“借今讽今”,当时的朝廷不可能允许他们这么干。

而在“假牟融”的诗中,用唐朝典故来说事的诗句有很多,这显然不合常理。



他甚至能把“还未发生”的事当作典故,与自己的唐朝朋友交谈。如果他不是假唐朝人,那么他就是一个穿越者。

这两种可能一比较,他是假唐朝的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假牟融”的诗中,还出现过一些名人,但是这些名人,却并没有出现在唐朝,而出现在了明朝。



在假牟融的诗中,还出过一个叫范启东的画家,这是个明朝永乐年间的人。明朝人认识唐朝人没问题,唐朝人可不能认识明朝人。

因此写这些诗的人,很可能就是个明朝人,而且是个明朝初年的人,这也正好与范启东对得上。不过这个明朝人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朱元璋与唐诗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非常想学习古人,但是他能学谁呢?往前一点是元朝,让他学元朝肯定是不可能的。

再往前是两宋,朱元璋可看不上两宋,中原百姓经历的苦难正是由于两宋的懦弱与无能,朱元璋是个当兵的,他肯定不想学习两宋。



两宋再往前,就是唐朝,而朱元璋的偶像,正是同样出身兵营的李世民。

因此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对唐朝十分推崇,就连明朝的官服都是仿照唐朝官服做的,而且朱元璋还十分推崇唐朝的诗歌,甚至将唐诗加入了科举考试之中。



一旦出现了这种政策,那么考生们必然开始学习唐诗,从而在民间掀起一股学习唐诗的浪潮。

为了提高知名度,有的人就会将自己写的诗,伪装成唐朝人写的诗,来博取人们的眼球,而且他选择的这个唐朝人,必须有名,但是也不能太有名,太有名就会被人发现。



那么在东汉时期的牟融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明朝人的目标呢?因为在《新唐书》中,收录了牟融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是研修佛学的文章。

虽然不知道《新唐书》要收录这两篇文章的原因,但是一定与佛学有关,因为排在牟融后边的文章,出自唐朝人傅奕,这个傅奕也是研究佛学的。



如此一来,后世之人在翻阅史书时,很容易就会将牟融误以为是唐朝人,于是就将“牟融”作为自己的假身份,以“唐朝牟融”的身份写诗,从而造成了这场误会。

因此,事情的真相就是:明朝初年,学术界推崇唐诗,有个人便打算将自己写的诗,伪装成唐朝人写的诗,以此来博得更多的关注。



但是当这个人翻阅《新唐书》寻找合适的唐朝学者时,却错误地选择了一个东汉时期的学者牟融。

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牟融是东汉人,再加上这个明朝人是以唐朝人的口吻在写诗,因此人们就信以为真,以为这些诗真的是牟融写的,并且以“唐朝诗人牟融”的名义流传世间。



后来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下令编写《全唐诗》,在收集唐诗的过程中,“唐朝诗人牟融”也被误以为真的是一个唐朝人。

于是他们便将明朝人写的这些诗,当作是唐朝诗人牟融的诗收录到了《全唐诗》中,一直到现代才被陶敏教授发现其中的疑点,这才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