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渐攀升,汽车行业在后市场服务领域正面临又一个新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目前存在巨大的缺口。

近日有媒体报道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但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却不到2万家,从事维修的技能人员更是不足10万人,新能源车用户未来可能会遭遇“不敢修、不会修、修不起”的尴尬困境。



这个看似冰冷的数字,正在转化为车主们真实的焦虑。目前不少新能源车用户在遇到车辆故障时,发现遇到的麻烦事也不少。有的车主遇到电池故障不得不更换电池模组,最终4S店报价比第三方维修点高出近万元。而某新能源车保有量巨大的品牌,车主想要进行高压系统检修时,却要排期数周才能修上。此外,有的车主更是遇到新能源车辆出现问题,4S店却始终查不出原因在哪的情况。

对于传统汽修老师傅来说,更换机油保养、修发动机、变速箱等工作,或许已经驾轻就熟。但新能源车从原理来说已经彻底发生改变,而且很多技术还涉及各种电气化和电子科技等技术,像高压电安全防护、电池热管理算法、智能诊断协议、600伏电压系统的操作规范、BMS(电池管理系统)故障代码解析、域控制器通讯协议破译等,对老师傅来说完全就是跨学科技术,需要重新学习的技能和知识也更多,很多传统汽车维修技工假如未能实现技能转型,很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错位,更深层加剧人才危机。目前全国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职业院校中,70%的课程仍以拆装演示、基础电路检测为主,对于智能座舱系统维护、自动驾驶传感器标定等新兴技能的教学覆盖率不足30%。



某头部职校的课程评估报告显示,其教材更新的平均周期为28个月,而主流新能源车企的车机系统迭代周期已压缩至6个月。与此同时,师资力量的断层同样触目惊心。行业调研数据显示,62%的职校教师从未接触过800V高压平台维修实操,45%的实训设备因教师操作能力不足长期闲置。

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之下,也就更难培养出与业界对口的维修人才。这种脱节也间接迫使企业承担起二次培养成本,新能源品牌新入职技工需要接受长达480课时的专项培训才能独立上岗,这相当于将教育成本转嫁给产业链终端。

长期以来,汽修行业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也被人们所诟病,而且都属于脏活累活。如今电动化时代,维修技工还要面临高压电操作风险,技术的持续更新也迫使他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从而带来更多的焦虑,内卷压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大。这又肯定会导致愿意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少。

另外,由于品牌4S店对技术的垄断,很多品牌的三电系统核心技术并未开放授权给第三方维修店,导致这些第三方维修店“不敢修”,而一旦用户在第三方维修店维修,就会直接影响到质保和售后服务。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汽车维修后市场的发展会带来不小的阻碍。



要改变当前新能源车维修行业的现状,显然需要多方面下手。首先职业学校教育领域,教学内容和教程都应该与时俱进,加入三电技术、智能化系统等实操相关的内容,汽车企业及第三方维修企业也可以联合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构建人才生态。

此外,汽车维修行业的薪资待遇及工作环境也应该备受关注,当技术技工的权益得到保障,也能最大程度减少人才流失的情况。此外,车企可尝试突破技术授权限制,甚至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维修企业合作,从而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

汽车网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困局,实则是产业转型期必经的阵痛。当3140万辆保有量与不足10万技工形成悬殊对比,破解难题已刻不容缓。这场关乎千万车主权益的突围战,需要政策、企业与教育机构的三重合力。毕竟,再先进的新能源车,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人来守护它的每一次安全启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