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国是礼仪大国,拥有悠久的礼仪文明。在经历百年风雨之后,我们的礼仪传统存留与传承现状并不乐观,如何复兴与重建民俗礼仪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以下简称《有礼如仪》)是萧放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之一,由著名学者刘魁立、王宁二位先生推荐,经严格评审,获得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并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全书共46万字。2024年7月30日,江西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有礼如仪》新书出版及学术座谈会,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该书成就、特色和当代社会礼仪传承与重建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部分学者的文章和言论刊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25年第1期。

由此,我们特别策划“有礼如仪”专栏,逐期推出《当代社会礼仪传承与重建的意义、策略和路径》系列论文,以飨读者。以下为杨华教授的讨论文章,感谢《民间文艺论坛》授权推介此文!


作者简介


杨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有中国古代礼学、中国文化史、先秦秦汉史等。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古礼新研》《古礼再研》《楚国礼仪制度研究》《中国礼学研究概览》等著作。

“大礼学”研究与民俗学实践

《有礼如仪》是萧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的结晶,是一项优秀的成果。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推动礼俗文化的研究,在民俗学和礼学研究方面留下一笔重要的财富。

下面想谈几点读后感。

第一,该书的主旨与本人一向主张的“大礼学”研究旨趣完全相同。大家知道,狭义的礼学研究只是“三礼”文献研究,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学术中最艰深的部分。近年来我一直主张,开展广义而不是狭义的礼学研究,即更多地研究附着在“三礼”文献中的礼制信息。《有礼如仪》的研究旨趣,正与我个人的想法相同;换言之,它正是广义礼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所谓广义的礼学研究,实际就是中国文化史之学,它包括礼学、礼义、礼制、礼典、礼俗、礼法、礼乐等,其中每一个礼的门类都有深厚的学术前史。前人对这种广义礼学的论述很多,从章太炎、辜鸿铭、柳诒徵、周作人、李安宅、江绍原,到钱穆、沈文倬、钱玄、刘志琴等学者,都有言及,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梳理过相关学术史。其中大家引述最多的,便是钱玄先生《三礼辞典》导言的开篇所论:

古之所谓礼,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社会发展,礼之范围逐步扩大,由祭祀之礼而及于人伦之各种规范,再而至于有关政教之典章制度。今试以《仪礼》《周礼》及大小戴《礼记》所涉及之内容观之,则天子侯国建制、疆域划分、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冠昏丧祭、服饰膳食、宫室车马、农商医卜、天文律历、工艺制作,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以三礼之学,实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学。

萧放教授在《有礼如仪》的导论中,也梳理了相关学术史。他对“礼”的理解,并没有完全自限于“三礼”文献学研究,而是重点放在当代礼仪实践。对此我深表赞同。

基于上述“大礼学”观,我们曾组织了不少礼学活动,可与萧教授的相关研究相呼应。2018年,我们把从不同角度开展礼学研究的学者请到一起,举办了一场“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在礼学、礼义、礼制、礼典、礼法、礼乐等不同领域辛勤耕耘的学者首次同堂相聚,切磋大礼学问题,可以算是一场跨学科的国际盛会,会后我们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经国序民: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论文集》。后来我承担了“中国礼仪文化通史”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辑出版了《中国礼学研究概览》,组织出版了“礼学新论”丛书(共十卷,2024年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齐),举办“珞珈礼学研习营”和“三礼研究工作坊”,此类活动都是按照这种理念进行的。

第二,该书对礼俗关系的研究有所推动。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此种大礼学观念在礼俗方面上的一个剖面。它把礼俗互动、礼俗传承、礼俗转换等问题都展现出来,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诚如其他学者所论,该书各章节在叙述时,很好地展现了由传统之礼演变到当代之俗的历史过程。作者或许在某些地方讲得不令人满意,不能遽成定论,但这种努力非常宝贵,其学术理路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没有这种工作,我们现在的某些民俗研究,就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

关于礼与俗的关系,我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礼是精英文化,属于上层社会;俗是流行文化,属于下层社会。其二,礼起源于俗,但下层庶民的生活习惯一旦被上层社会吸收并赋予国家意志,则成为礼制、礼典之类,具有指导性和强制力;而俗则多来于自发,即所谓“习惯成为自然”。其三,礼的影响范围更大,可以视为文化的“大传统”,即雅文化;而俗的影响范围可能是区域性的,只是文化的“小传统”,即俗文化。这都是一些人所共知的常识,我们当然还可以做一些补充,甚至可以定出某些硬性的指标以区别二者。

通过学习该书,我们对礼俗关系还有一点体会。礼是主流社会要维护的内容;而俗则是不可阻挡、时人不得不顺应的东西。中国历史上历来如此,朱熹制礼就多次强调“礼时为大”,主张“从今”“从时”,而不要过分拘泥于上古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很多传统礼制也随时而变了,掺入了西礼、新礼,成为“新民俗”。以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而言,这些新民俗的创造大约有三次大高潮。高潮之一是清末民初。1918年岁末,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创办《新潮》杂志,傅斯年所撰的发刊词就称要“脱弃旧型”“渐入世界潮流”。当时很多留学生回国后,为了顺应世界潮流,追求“新文化”,制造了一些“新礼”。例如“文明结婚”的仪式,便创制于当时,今天婚礼的很多程序看似很古老,其实就始于那时。高潮之二是1949年之后。新中国又创制了一批“新礼”,比如开会仪式、丧葬仪式、宣誓仪式、迎宾仪式,等等。高潮之三就是21世纪。今天,社会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礼仪服务,包括婚庆、寿诞、开业、丧葬等仪式,城乡都有所谓红白喜事的“一条龙”服务。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礼仪活动,仔细想想其实才诞生了不到20年,都是在全社会富裕之后,一些礼仪公司为了赚钱而制造出来的“伪民俗”,只不过大家“习焉而不察”了。无疑,这些新民俗、伪民俗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流行,经过自然淘汰,一部分将成为所谓的“礼”,逐渐影响未来。因为社会大众的选择总是从简、从俗,取低而不是就高。

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难道我们对之束手无策吗?也不尽然。历代社会精英总是想维护旧礼,使古老的传统尽量消失得慢一些;同时,历代知识精英都在进行“移风易俗”的努力。如上所言,朱熹制礼时有“从时”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遵循旧礼。他撰写的《仪礼经传通解》按照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等篇次,把礼制重新编定了一遍。其目的是为了实用,其参照基础就是《仪礼》和《礼记》等上古文献,而不是当时(宋代)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流俗文本。《朱子家礼》只不过是中国上古、中古礼制的简写本。历代知识人“制礼”时,都带有改造社会、传承文明的伟大抱负。例如,清代前期学者研究礼,并不完全是知识操练,也不完全是清初政治高压之下的学术反动,而是为了挽救明末以来颓唐堕落的社会流弊,从而进行的“净教”运动。今天亦然,我们决不能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应当接过前人移风易俗的旗帜,使社会风俗尽量维持在基本的道德水平之上,而不是一味迎合,导致社会风俗过于低劣。

第三,该课题的完成和该著作的出版,都很好地回应了课题开始时专家们的若干意见。我们阅读该书后面的“附录”,便知晓当年该项目在开题时诸位专家提出的不少问题(有些专家今天仍然在座)。该著作成书时,回应了学者们的建议,也做出了很好的设计。例如,作者根据开题专家们的建议,没有做出一个“礼仪手册”,或者说,放弃了“制礼作乐”的构想,这是明智之举。在今天,关于制定《通礼》的呼声仍然时有所闻。它之所以迟迟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无论怎样制礼作乐,都不可能满足全社会、全民族的需求。一方面,我们希望有这样的制礼作乐,来彰显民族个性和国家特色;另一方面,却又深深感到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限定全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样式,反而限制了公民自由和文化多样性。故而此举迟迟未能付诸实践。又比如,有专家在开题时,提到要对土家族的礼仪进行调查和叙述,这些内容都在该书中得到了彰显。

同时,我们也看到,该书在不少地方仍然显示出主编的“坚持”,这些内容殊为宝贵。例如,主编坚持按照人生礼仪的模式来叙述礼仪的“重构与传承”。作者认为,人生礼仪就是诞育、成人、结婚、丧葬、祭祀这五大块,全书围绕这五大部分展开叙述。这确实抓住了礼俗关系或礼俗转化的关键环节。中国上古和中古的“五礼结构”,转变为《朱子家礼》之后的“四礼结构”,这是中国礼制史的主线。影响中国人日常生活最深的,当然就是该书所论列的五大块。又如,在开题报告上有不少专家指出,“重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时,其背后的“结构”非常重要,希望该课题揭示这种结构。但是,该书在叙述时并没有特别注重这些结构,反而花了更多的篇幅去描述当代礼仪生活中的细节,叙述它们的存在。个人觉得,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功能主义的眼光,旨在揭示这些礼仪的现实作用和实用功能。民俗学者、文化学者所要做的,是描述现实礼俗生活中的现象;制度史研究者则要揭示这些文化现象(或者民俗现象)背后的结构和逻辑。这两者孰优孰劣?很难选择。目前该书只做到了第一种,即描述现有的民俗。可能是由于我们触手所及,皆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只缘身在此山中”,无法从世界文明比较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所在”,反而得不出这种文化背后的结构和逻辑,这是不得已的事情。

第四,该书采用“实践民俗学”方法,很好地发挥了民俗学的优势,这是礼学研究中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的理路。礼学研究大多是历史叙述和仪典复原,无论是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还是从人物事件的角度,或是从思想信仰的角度,都力图将礼制活动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但是,这些学者大都缺乏当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敝公众号“礼乐微言”的口号是“遗俗求诸四野,古礼用契当代”,但平心而论,我们对于“当代”的了解相当有限。如何在传统礼制与当代民俗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如何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为移风易俗做出贡献,并非易事。该书做了大量的田野工作,通过调查研究,试图揭示古礼在当代的传承,这种努力非常宝贵,值得学习。

最后,沿着上述思路,尤其是第四点的思路,我还是想指出一点阅读该书的意犹未尽之处。原课题题目是“重建”,但是该书重在“描述”,却较少言及“重建”。如何认识这些被调查、被描述的当代人生礼仪?孰优孰劣,全书缺少价值判断。当代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若干细节,已经去古甚远,呈现出一种“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样式,全书对之缺少说明。赞同也好,批判也好,总需要有些态度。这是我们所期盼的。

原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25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有礼如仪】栏目责编:所揽月 王培育

图文编辑:杨静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