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窗帘之约”引发关注。窗帘拉开或关上,表明老人安全;如果窗帘没有变化,志愿者就会立即前往老人家中查看询问。一扇小小的窗帘背后是一个暖心的约定,通过定时开关窗帘,让志愿者与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有了特殊“暗号”,暖心之余也不会过多打扰老人生活。
“老来难,最难是独居”,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老人的心酸。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庞大数字的背后,是空巢老人数量攀升、困难老人群体庞大、老年抚养比例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空巢老人一旦突发疾病,若无人及时察觉并施以援手,后果不堪设想。“窗帘之约”以小小的创新之举,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以传递,凝聚起强大的“敬老之力”。
在我国,超九成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当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社区工作者承担着繁杂任务时,让居民自治、自助互助,或许是一种新趋势。如今“窗帘之约”已紧跟科技步伐,衍生出众多智能版本。一大批智慧养老“黑科技”产品投入市场,从智能手环到动态心电记录仪,再到智能血压计,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能提供全天候守护,助力老年人“智”享晚年。针对社区养老服务形式单一、人手不够的问题,多地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构建起“一对多”的服务体系,成功吸引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诸多行业加入养老服务行列。例如,北京市西城区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养老驿站照护,将机构养老服务送入家中。
不可忽视的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在发展进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当前,社区及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大多集中在满足老人物质生活层面,而在帮助老人排解孤独、心理疏导等精神需求方面,仍存在短板。我国的适老化改造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专业养老护理员的缺口更是十分巨大。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巢老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加。给予他们更多温情与关爱,提升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需要政府与社会携手共进,持续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基层拓展。稳步推进适老化改造、全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应聚焦帮助空巢老人安全、健康地独立生活。在“老有所养”这件事上,子女无疑是第一责任人,要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鼓励子女尽可能多陪伴父母。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养老事业关系每一个家庭。期待各地借鉴“窗帘之约”的成功经验,推出更多暖心善举,让更多老年人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心、舒心养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瑜)
(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