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在农村长大的人多多少少会认识“斑鸠”,斑鸠虽然不像麻雀一样随处可见,但也是跟人们较为亲近的鸟类了。
平常在家里的屋檐下也许会看见燕子窝、麻雀巢,却很少能够见到斑鸠的“老家”。
就连在农村待惯了的人都不一定见过斑鸠窝,是因为它神秘吗?不不不,也许恰恰相反,近年来斑鸠窝却因为过于“潦草”而出圈了。
«——【·熟悉的斑鸠·】——»
“咕咕、咕咕”这就是斑鸠的叫声,比不上百灵鸟的婉转,也比不上画眉鸟的清脆,但也正因为独特的叫声,斑鸠又被称为“咕咕鸟”。
斑鸠不管从体型还是羽色方面都跟鸽子有共通之处,老远看见大树枝上停着一只斑鸠,也许会被误认为是鸽子。
斑鸠经常出现在农村人的视野里,是因为它们的食性,人们所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刚好方便了它们食用。
若是在山林间,斑鸠能吃的东西也很多,桑葚一类的野果,昆虫的幼体,和各种草籽等。
但是人们种植的稻谷、玉米和高粱等对它们来说更是嗟来之食,顺道还能把田里的小虫子吞掉,荤素搭配。
大部分斑鸠都不属于迁徙鸟,所以它们也没有大雁那样的成群结队飞行的习惯,我们一般见到的斑鸠都是独立活动的,这和他们的成长方式有关系。
斑鸠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一年能孵化两三窝,一窝卵大概需要孵化半个月之久,雏鸟破壳后,只会跟亲鸟共同生活20来天就独立了。
这样过早独立的成长方式也造就了它们的自由空间非常大,不受种群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飞行。
在我国有6个斑鸠品种,最为貌美且被人熟知的应该是珠颈斑鸠,而分布最广泛的则是山斑鸠。
珠颈斑鸠的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它脖子上那一圈“珍珠项链”,这其实是它脖子的独特羽毛,黑色羽毛上缀着一些白色羽斑。
就这点装饰,成了独特的“身份名牌”,我们看到这戴着白珍珠项链的鸟,就知道它是珠颈斑鸠了。
斑鸠很小巧,体型比喂养的家鸽还要小,头小颈细,爪子有力,适于行走奔跑,尤其是山斑鸠,适应性强,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分布。
与其它色彩艳丽的鸟禽类相比,斑鸠没有亮丽的羽毛,也没有清亮的嗓音,和别的鸟站在一起显得“灰扑扑”,仿佛并没什么出众的长处。
但仍不妨碍斑鸠是我国的“三有”保护鸟类,它为自然界做出的贡献可是不可小觑的。
«——【·斑鸠神秘而草率的窝·】——»
到了树叶凋零的季节,我们抬头就能看到有的大树上已经被勤恳的鸟类筑上了厚厚的巢,尽管眼睛距离树枝还有段距离,我们已经能窥见鸟窝的规模实在不小。
但是这种“豪华”“温暖”又费功夫的窝,绝大部分不是斑鸠的老家,因为斑鸠可不会花大量时间盖房子,更不会把房子盖在显眼的地方。
斑鸠是种极聪明的鸟,它们生性警觉,对巢穴的选址很用心,通常都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有高大的树木遮掩,不会轻易暴露。
如果说斑鸠对于巢穴的选址很用心,那它们的筑巢方式简直就是大相径庭。
与选址不同,斑鸠的筑巢随意且潦草,材料选近处的,什么合适就用什么,也没有精巧的搭配构造,成年斑鸠把树枝衔来,直接堆到选好的地点就行了。
或许也有这个原因,斑鸠巢穴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简陋的布置,即使有人看见了也认不出这就是斑鸠之巢。
另外就是和斑鸠的繁殖方式有关,因为斑鸠卵的孵化期也就是15-18天,而雏鸟只会和父母待在一起度过20天左右就立马独立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窝并不需要长期使用,而且同一个窝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斑鸠每次繁殖都是先离开旧巢穴,再选择新地点重新筑巢,这种频繁换窝更是显出了它们的不稳定。
再精致的巢穴都是有使用期限的,巢穴经过风吹雨淋,会加速损坏,而斑鸠的窝更是简易得很,雨淋过、风吹过,也许窝就消失无踪迹了。
所以,也正是因为以上几点,才让原本就懒得做窝的斑鸠窝更不容易被发现。
有时候想看的人看不到,有的人足不出户就能见到,世界就是这么神奇,别人踏破铁鞋,而你却能得来全不费工夫。
3月27日,合肥有一男子家里的窗沿上就生存着两只斑鸠幼鸟。
«——【·“傻咕咕在居民家筑巢”·】——»
合肥市物业人员反映,一个长时间没有人居住的屋子里窗沿上多了个鸟窝。
没人居住的空房子,而且窗户还开着,这可就给了斑鸠可乘之机,他们选择来这个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地方美美筑巢。
幼鸟已经破壳而出了,眼看父母的重任就要大功告成了,却意外被这套房子的业主发现了。只留下两只孤单的雏鸟,等着归家的双亲。
把鸟窝的选址定在窗沿上也真是够大胆,一如既往是斑鸠的“潦草筑巢”风格,一整个窝没有几根树枝,但却是幼鸟们独立之前的家。
而斑鸠是三有保护动物,不能擅自处置,只能联系了百鸟园的工作人员代为照顾,等其长大后统一放生。
«——【·结语·】——»
随着种群的繁衍和扩大,斑鸠已经不是只能在农村才能见到的鸟,在城市里也能看到它们停留的身影。
珠颈斑鸠还成为了城市中的代表鸟类之一,春天在外面享受阳光,听着鸟鸣声,斑鸠的咕咕声,孩子的嬉笑声,就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参考:
大皖新闻:“傻咕咕”在肥东居民家中筑巢 还孵化了两个鸟宝宝 2025-03-27
齐鲁壹点:身披美丽“金甲”的山斑鸠 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