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这个号的客官们 ♥ 都变得更美 更好了 *


如果要将 “ 江南 ” ⼆字精确到某个点,⼤概只有苏州最般配,因为江南的形与意,在此地皆清晰可寻。古⼈把它⽐作天堂,才⼦、帝王⽆不眷恋这张温床。⽽今,我们在傍⽔的⼩镇⾥忆江南,也有⼈通过游园来圆江南梦。苏州,在岁⽉慢⾏中诠释着⼀份情怀。

苏州,相⽐另⼀个天堂(杭州)的“放”,这里则更多的是“藏”。藏起了古城,藏起了园林,藏起了私房菜,⼀⼼只做⾃⼰。如果撩开苏州的⾯纱,你会惊异地发现这座城不可⼩覷。2024年它的GDP排名全国第六。原来当年⼯商业萌芽的地⽅,从来没有停⽌过奋进。尽管苏州⼈抱怨因此换来的代价是“⼗个⼈⾥只有两个苏州⼈”,但不可否认城市的公共设施做得相当完善细致。地铁的站台、公共⾃⾏车系统、公共⽂化中⼼……不仅惠及市民,也为旅⾏者带来⽅便。





所有⼈都会爱上苏州的调调,因那是真正的江南味道。匆匆⽽来的过客很容易在此地找到所谓的“吃、住、⾏、游、购、娱”的所在—建城2500年了,还搞不定这些?可是江南,绝不只是⾛马观花的符号,在苏州园林、⼩桥流⽔、⾬后深巷之中,看到的只是苏州的⽪⽑。

找个苏州⼈聊聊,看看他们如何将琐碎的⽣活过得精细有致。⼏时去听书,几时要熬笋油,⼏时要吃点⼼,⼏时要去登⼭,⼏时要去观赏串⽉,分得清清楚楚。你能想象如今仍有⼈在精⼼造园,促成雅集么?这才是活着的江南。



|| 江南何须忆

⽔做的江南,相忆不如相见。你看苏州城内,⼩桥流⽔窄巷,河街并⾏随处可见,典型的莫如⼭塘街、平江路。运河穿城⽽过,才有了《红楼梦》中定义的繁华。昔⽇的归隐雅⼠留下了⼀座座都市写意⼭⽔园,四⼤名园如教科书般解析着园林造景艺术,⾮著名园林更能让你体会“清风明⽉本⽆价,近⼭遥⽔皆有情”的境界。

即使是年轻的苏州博物馆,依然延续了园林的⽓韵。太湖不是苏州专属,却最眷顾苏州,它把最有棱有⾓的⼀块区域给了苏州,苏州⼈则将其耕耘成了桃花源般的乐⼟。





|| 城市双⾯绣

这个城市的布局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象:⼀⾯是固守旧光阴的“姑苏”,⼀⾯是⾼歌猛进的现代⼤都会,静与动、慢与快各归其位,在保守与创新中获得平衡。姑苏城内,低调悠久。城门虽命运多⾇,城池却任⽃转星移流淌⼲年,古城维持在北寺塔的⾼度下,粉墙黛⽡不变容颜。

如今依然有年轻⼈⾝穿旗袍,⼿持苏扇,婀娜演绎着苏式的古典与娴雅。午后,弄堂深处有⽼⼈抱着三弦⾃弹⾃唱⼀曲评弹,这是属于苏州的腔调。姑苏城外,⾦鸡湖畔,不见“江南Style”式的含蓄,处处彰显繁华⼤⽓,它撑起了苏州的GDP,有越蹿越⾼的城市天际线和惊艳的夜⾊。





|| 听听苏州话

在⽼城坐着公交车,忽然报站的声⾳变成了苏州话,听起来倒像是在唱⼩调。苏州话属于吴语太湖⽚区,却⽐周边的上海话、⽆锡话都要来得“软”。语调平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不失顿挫,说起来有低吟浅唱之感。另外在词汇上,苏州话也带着浓浓古意和书卷⽓,“不”为“弗”,句末语⽓词不⽤“了”⽽⽤“哉”,所以江南才会有“宁愿听苏州⼈吵相骂,不要听宁波⼈讲闲话”的⽼话。

想要听苏州话,就在茶室、书场多泡⼀会⼉。或者先读读著名的吴语⽂学作品《海上花列传》,苏州电视台也有像《施斌聊斋》这样⽤苏州话讲新闻的节⽬。当然,最好听的苏州话莫过于初夏的街头——“⼩姑娘,阿要买朵⽩兰花?”





|| ⽼苏州与新苏州

偶尔会听见旅⾏者说,苏州似乎没什么发展,怎么还是⼀副古旧的样⼦?殊不知这正是苏州的聪明之处。护城河内⽆⾼楼,古城区限⾼24⽶,完全是为了保留住昔⽇的古城格局。如果对⽐宋代《平江图》,便可发现城内变化并不太⼤。⼈们依⽔⽽居,过的⽇⼦也是⼀样精致可⼈。

“留住⽼城,另辟新城”这个曾经对北京城的构想,实实在在地被⽤到了苏州。如果你想看崛起的苏州,那么东部的工业园区和西部的⾼新区便是它如今的⾯貌,尤其是前者---围绕⾦鸡湖的⼀切设施齐备,到了夜⾥宽虹彩裳,堪⽐浦东陆家嘴。





|| 吃得很特别

将苏州之“蘇”字拆分,便是⼀幅鱼⽶之乡的画景,众多湖泊孕育了珍美馔。先天条件太好,根本⽆须调味品吊鲜,既有鲜美的“太湖三⽩”,也有鲜嫩的蔬菜“⽔⼋仙”。但别以为厨师会就此懈怠,看似简单的⼀碗苏式⾯,也⾃有⼀套烹饪哲学。⼟地每⽉有新赏赐,从春天的鲜吃到岁末的补,⼤菜⼩吃⽉⽉不同,也只有从来不愁温饱的苏州⼈,才能喊出“不时不⾷”的美⾷主张。味蕾才被挑起,下⼀季的美⾷已欲登场。来了苏州,想吃得不考究都难。



沏上⼀盏碧螺春,赏着⾏腔婉转的昆曲,

不觉在风景旧曾谙中惊艳了时光。

"Oops!上次手滑设成了单选,现在多选版本来啦~欢迎再来投!"

愿所有的等待

终将变成美好的遇见

2025,用记录触碰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