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之间的“翻译者”
从“坐隐”到“破圈”
从“复读机”到“创作者”
3月29日是我在弈客平台完成的解说生涯的第十场大赛解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值此之际,我想记录这段时间的一些感悟和感想,更盼与诸位棋友共话围棋解说工作的思考与感悟:我们如何在黑白经纬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又如何让千年棋道在新时代的声浪中激荡回响?
一切从逛懂球帝时不经意看到球友们的评论开始谈起,这里涉及一些个人隐私,所以笔者把网友的名字码掉了。
笔者认为尽管图中两位可能是圈外人,但对于围棋大赛的观感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中肯,确实,因为受限于这项运动的特殊性,围棋本身就很难成为一种观赏性强的运动。大家会在吃晚饭时去看一场足球,会在早上上班时摸鱼看看NBA,但如果换成围棋——面对一块静止的棋盘、两盒单调的黑白子,以及动辄数小时的沉默对局——绝大多数观众恐怕连点开直播的欲望都难以燃起。此时要是正在直播的解说也仅仅只是照本宣科、晦涩艰深,那么这场本已艰难维系的文化传播战役,便彻底溃败——普通观众甚至不必点击关闭按钮,因为兴趣的火苗早在点开直播前就已熄灭。这无关解说员本身对围棋的理解深与浅,笔者在这里不举实例,大家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便可以感知一二。
职业棋手转型解说虽能保障专业性,但顶尖棋手往往更专注竞技而非传播,导致棋力与表达力错位。AI的介入虽能补足棋局分析,却无法替代对棋手心理、战术意图的深度解读——这正是高水平人类解说员的核心价值。
围棋术语晦涩、棋局抽象性强,解说需将“尖冲”“劫争”等概念转化为具象叙事。这不仅需要语言功底,更考验文化转译能力——将361个交叉点上的棋子编织成观众可感知的故事。但实际上非常可惜,当前多数解说仍停留在技术复述层面,缺乏“棋局编剧”的创造力。这并非是一种批评,因为能做到这样,又谈何容易?
再就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哪怕是在拥有围棋TV文化的韩国,围棋电视TV解说员年收入也仅仅20万元,而中国非顶流解说员收入更低。讲棋是理想,可是生活仍需碎银维系。低回报率与高要求形成反差,导致本就稀缺的人才更加流失。
(2025韩国KB联赛直播的一张现场照)
说到这,笔者又想起前几天看的一篇同乡棋协转载的一篇文章。虽然整体上这篇文章想表达是正确的,但是笔者感觉其中有一些话欠妥了。
掌控流量是理想,但是只有真正让观众,让棋迷感到观棋的快乐,一种发自肺腑的快乐,或许,不说流量吧,至少围棋的人气才能重新回归,大家能重新关注大赛了。
围棋与观众之间,永远隔着一道专业的鸿沟。当解说不再是对棋谱的单向翻译,而是成为连接计算与审美、历史与当下、个体与群体的多重奏鸣时,那些沉睡在棋盘上的361个交叉点,或将真正苏醒为星辰——指引每一个在快餐文化中迷失的现代人,重新发现慢思考的价值。
期待今后在弈客能有解说的第100盘,第1000盘,或许未来的一天,当大家能在吃饭的时候选择观看围棋的大赛,那围棋可能算是真正“破壁”了。
我是解说深蓝,希望未来能在弈客给大朋友们、小朋友们带来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