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小碗非著名专业吃货「郑郑」。
这两天广州倒春寒+下雨,真是冷到发抖…
昨晚出门买了碗暖暖甜甜又糯糯的木薯糖水,外边糯糯叽叽里面粉粉的口感,别提有多好吃了。
不过家里人从小就教育,木薯不要多吃啊,会中毒的。
《甄嬛传》中华妃给小温宜公主下毒用的也是木薯粉。
木薯粉真的有毒吗?
能不能放心吃呀?
01
先正确认识一下木薯
木薯是一种常见热带农作物,也叫树薯、树番薯,和土豆、红薯并称世界三大薯类作物。
它原产于南美,现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是当地老百姓的主食之一。
1820年木薯由华侨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先到广东,再传播到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现在也多在这几个地区种植。
木薯因其淀粉含量高,占干重的70-80%,可直接食用外,还可用于食品工业领域。
如:提取木薯淀粉,加工成粉丝、粉条、虾片、饼干、面包、啤酒、奶茶的珍珠(又叫粉圆)、水晶虾饺的饺子皮等。
还可以通过发酵工艺生产果糖、葡萄糖、食用酒精、氨基酸(味精)等高附加值食品原料。
使用范围这么广,怎么会还有毒性呢?
02
木薯中有毒的是什么?
木薯有毒的元凶是一种叫氰甙的化学物。
它天然存在于2000多种植物中,目前有至少25种已知的氰甙存在于植物的可食用部分中。
除了木薯,苦杏仁、亚麻籽、鲜竹笋,以及樱桃、桃、苹果、沙果、杏、梨、李子、枇杷等水果的籽,土豆等农作物的幼芽里都含有。
木薯的根茎叶都含有氰苷,但新鲜块根中最多,且不同木薯品种之间的氰苷含量差异也很大。
但氰甙本身也可以说是没有毒性的。
不过,在咀嚼过程中或肠道中菌群存在的情况下,发生β-葡萄糖苷酶产生水解作用,让氰甙分解,就会释放出对动物和人类均有毒的氢氰酸。
人类急性氰化物中毒的症状包括呼吸急速、血压下降、脉搏急速、眩晕、头痛、胃痛、呕吐、腹泻、精神错乱、颤搐和抽搐等。
当氰化物摄入量超过个人的解毒上限,可引致氰化物中毒死亡。
以人类而言,摄入量达到每公斤体重0.5~3.5毫克氢氰酸可以导致急性中毒死亡。
儿童由于体型较小,更易受氰化物中毒影响,这可能也是小时候你妈妈不会让你吃木薯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值得提醒的是,要注意使用木薯发酵的酒精。
国内有一些白酒是用木薯发酵的酒精勾兑,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控制好,是有可能存在氰化物的。
中国的白酒国家标准(GB2757-2012)规定,氰化物(按氢氰酸计算)每升不超过8毫克。
当然,喝白酒,更要担心的是酒精中毒,而不是氰化物中毒,因为人体可以代谢氰苷且没有蓄积性,只要不是短时间大量摄入就没事。
另外,也不能一杆子打死木薯,毕竟这么好吃~
木薯的氢氰酸含量和品种、部位、采收时间、加工过程等等都有关系。
木薯大致上分为甜木薯和苦木薯两大类,甜木薯茎部中的氢氰酸含量,每公斤新鲜重量计算少于50毫克,而苦木薯则可高达每公斤400毫克。
为了能安全食用木薯,科学家们也专门选育毒素含量低的甜木薯品种作为专门的食用品种,比如我国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出的“面包木薯”、“华南9号”、“华南12号”、“华南6068”等等,买时注意分辨。
当然,无论什么品种的木薯,在食用前一定要去皮、漂洗、彻底做熟或再加工才能保障安全。
写在后面:
其实木薯也算是一种健康粗粮,目前我们国内可食用木薯品种中的氢氰酸含量都是在安全范围内。
选择可食用品种,别贪吃喔,一次吃少点就安全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