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连夜雨,连续多年遭遇内战荼毒的缅甸,又迎来了一场不期而至的天灾。当地时间3月28日下午2点左右,中国邻国缅甸发生7.9级大地震,这是今年以来全球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地震之一。
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3月 29 日通报显示,截至当天下午,地震已造成全国数千人伤亡和失踪,大量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处于内战中的缅甸政府在灾后救援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而在关键时刻,中国第一时间雪中送炭,迅速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中国救援队更是快速前往缅甸展开救援。然而,考虑到大灾后必有大乱,在这个危急时刻,由于地震灾区恰逢内战热点区域,缅甸叛军很有可能趁乱起兵,这也为后续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不得不说,患难之中见真情,当7.9级强震撕裂缅甸中部大地时,缅甸这个国家脆弱的政治平衡也同步被撕裂,地震彻底暴露了缅甸军政府的系统性溃烂。从相关媒体镜头可以发现,当中国救援队已通过北斗系统锁定37个被困社区坐标时,缅甸军政府官员仍在用纸质地图标注受灾村落。
更为悲哀的是,在这种技术代差背后,是缅甸内部的混乱。当中国无人机向克钦邦山区空投药品时,当地民众举着民族抵抗阵线旗帜列队接收物资的画面,可以说,缅甸军政府苦心经营的“反恐叙事”在灾难面前土崩瓦解。这些年来,缅甸军政府将大量资源用于打击民地武装,真正到缅甸民众需要救援帮助的这一刻,缅甸军政府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危急时刻,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发生37小时后率先抵达曼德勒灾区,这场天灾也成为检验大国博弈与地方割据力量的试金石。有网友或许会问,近年来很多国家发生特大灾难,为什么总是中国的救援力量最先到达?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强大而专业的救援体系建设。要知道,中国救援队是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搜救队,此次前往缅甸救灾的随队地震专家张锐曾参与汶川、土耳其救援,他发明的“余震预警算法”让搜救效率提升40%。
与此同时,我们有强大的机制作为保障。从接到请求到专机起飞仅用8小时,多部门联动打破行政壁垒;“中央-地方-民间”三级响应机制,这才是救援力量快速到位的原因所在。从更深层次来说,和西方国家“画大饼”不同,中国对于邻国的付出永远是真诚,一方有难,八方来援,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念。截至3月30日,中国救援队已从废墟中救出27名幸存者,协助转移灾民超2000人。在这次救灾行动中,中国再次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参与救灾物资投送、抢险救援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缅甸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尤其是缅甸内战这个绕不过的话题。比如,搭载救援物资的中国运输机群穿越缅北丛林向佤邦联合军控制区运送净水设备时,就刻意绕过了军政府把持的曼德勒空域。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或许也想在这场天灾中浑水摸鱼。
打着人道主义救援的旗号,美军派出C-17运输机向克伦民族联盟控制区空投的医疗包中,就混入了可改装为通讯中继器的太阳能充电设备。毫无疑问,这是美国为后续介入缅甸内战在提前布局。
由于此次发生地震的中心点位于曼德勒省,曼德勒不仅是缅甸第二城市,也是缅甸政府军和“民地武”的交火线。在曼德勒西北方向,人民防卫军与政府军之间的游击战争已经持续数年,而曼德勒东北方向则由果敢同盟军把控,在2024年的作战行动当中,果敢军已经控制了缅甸全国经济命脉“仰光—曼德勒”公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30日报道,缅甸反政府武装已经宣布,为了配合缅甸军方开展地震救援工作,将实施为期两周的部分停火。我们也期待着缅甸各方能够以大局为重,集中精力参与抢险救灾,避免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遭遇更多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