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看到的日军陆用火炮,基本是迫击炮、步兵炮、山炮这些轻型火炮,很少有重型火炮。有可能是导演不太好找道具,当然更多是不知道相关历史资料。网友们通过网络可以查到一些日军重炮资料,例如大正四年式和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这些都是网友讨论较多的,大家经常用来跟国军采购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进行对比。从火炮射程上看,日军装备的这些150毫米榴弹炮不如德制同类火炮,炮战时国军应该占有优势。其实不然,抗战时期日军还装备有不少远射程重炮,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罢了,今天跟大家说说抗战时期日军装备过的陆用远射程重炮。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过的陆用最远射程火炮是德制32倍径150毫米榴弹炮,其最大射程为15公里,这里就以15公里射程作为远射程标准。按这个标准,抗战时期日军陆用重炮最大射程达到15公里及以上的有六款,总数量接近500门。
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加农炮
第一款是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加农炮,其最大射程为15.3公里,因为综合性能明显不如世界同类火炮,因此生产数量不多,只有64门。主要装备日军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下辖2个炮兵大队,每个炮兵大队8门炮,合计16门炮。
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
第二款是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服役时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陆军105毫米火炮,其最大射程为18.2公里,并且射击精度也很高。生产数量也多一些,有180门。主要装备日军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下辖2个炮兵大队,每个炮兵大队8门炮,合计16门炮。抗战时期日军大量使用该炮,很多重大战役都有该炮的身影,对国军炮兵阵地威胁很大。日军为了加强该炮的机动性,专门开发了6吨履带式牵引车,因此机动性很强。
加式120毫米加农炮
第三款是加式120毫米加农炮,由海军舰炮改装而成,用于地面压制时最大射程为23公里。不过这种炮数量并不多,只有20~30门。主要装备日军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下辖2个炮兵大队,每个炮兵大队8门炮,合计16门炮。日军台湾混成旅团就曾配备过这种火炮,加配了1个独立野战重炮兵大队(8门炮)参加武汉会战。抗战时期日军经常使用这种远射程火炮发射化学弹,惨无人道!
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
第四款是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其最大射程为18.1公里,这种火炮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发挥了巨大毁伤作用。例如在南京保卫战中,日军炮兵在空中观测引导下,使用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经过2天时间逐个炮击,摧毁了南京外围的主要堡垒。据守在敦化镇的第74军第51师伤亡1400多人,团长也身负重伤,连长就伤亡9人。太平洋战争中的冲绳战役,日军使用8门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重创了登陆美军,连美军巴克纳中将也被该炮击中身亡,他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阵亡的最高军衔军人。
该型火炮生产数量也较多,有150门。主要装备日军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下辖2个炮兵大队,每个炮兵大队8门炮,合计16门炮。缺点是机动性差一些(需要分解后运输),因为炮重10吨多,后来日军开发了13吨履带式牵引车才能整炮牵引机动。
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
第五款是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该炮是当时世界上最远的陆军150~155毫米火炮,其最大射程达到26.2公里,射击精度高,并且炮弹威力很大。同时期法国有款更好的加农炮——M1932式155毫米加农炮,射程高达27.5公里,可惜是海军炮。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用于海岸防御、战场火力压制及摧毁永久性防御工事。该炮产量不大,其中要塞型号为30门,战争期间多数布置在关东军的黑龙江要塞区;机动型号为10门,主要部署在本土的重炮兵联队。
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记录只有一次,那是巴丹要塞总攻中,日军从第一师团驻本土重炮兵部队抽调两门参与了炮击。此外在1945年的远东战场上,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炮击过进攻的苏军,但战绩一般,后来日军部署在东北的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全部被苏军摧毁或缴获。
九零式240毫米加农炮
最后一款是九零式240毫米加农炮,这其实是一种列车炮,总共开工4辆,炮架,机车均由法国设计,首辆列车炮由法国制造,1940年完成交付,1941年服役,另3辆在日本制造,但在完工前被取消拆毁,实际仅服役1门。这种火炮的射程很惊人,最大射程超过50公里,但实用价值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