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来源于可靠信息渠道,具体出处见文章末尾。

提到一夫多妻制,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是一妻多夫的现象,您是否了解呢?



事实上,在我国境内,还真有一个地方实行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这个地方就位于四川。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偏远地区逐渐被外界所知。其中,隐藏在深山中的俄亚大村便是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这里因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被誉为女性幸福感最高的村落之一。



那么,这个村落到底有何特别之处?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一妻多夫制吗?

四川俄亚大村的一妻多夫传统

或许很多人对俄亚大村的名字感到陌生,它坐落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独特地形,让这里被称为“鸡鸣两省五县”的宝地。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里的交通条件一直较为落后,村民们的生活也相对贫困。直到2010年,公路才得以开通,俄亚大村才逐渐被外界发现。

历史上,这里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这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俗——一妻多夫制。



当人们走进村庄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村民在这里种植青稞、玉米,同时放牧牛羊。他们的住宅通常是依山而建的三层木石结构小楼,底层一般用作牲畜圈舍,厚实的石头墙不仅坚固,还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



二层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区域,火塘上架着一口大铁锅,用于做饭和煮茶。火塘旁铺着柔软的羊皮垫子,一家人常常围坐在此共享美食。墙上挂着的玉米、辣椒和铜铃铛,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介绍完一二层,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层——卧室。值得注意的是,纳西族女性的卧室通常设在最里面,并用花布帘隔开,男性不得随意进入。

此外,每位丈夫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屋内的布置清晰地反映了各自的职责分工。例如,赶马帮用的麻袋、耕地用的木犁以及编织竹筐的篾条等物品摆放整齐,让人一目了然。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房屋屋顶相互连通,铺设着青石板,主要用于晾晒青稞和花椒。女人们可以在屋顶上自由走动,隔着屋顶就能与邻居聊天。如果哪家做了酥油茶,只需喊一声,邻居们便会前来一起品尝,邻里关系十分和谐融洽。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俄亚大村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已经产生了诸多联系,但村里的老一辈人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他们根据太阳的位置安排农活,年轻人则通过手机观看短视频,以此了解外面的世界。随着时代的进步,村里也逐步配备了太阳能路灯、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化家电。

虽然俄亚大村正逐步迈向现代化,但许多古老的传统依然得以保留。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三朵节”,这一天,村里会举行“火婚”表演以吸引游客。几名男子扮演新郎,抬着由松枝扎成的“花轿”,新娘佩戴银饰,在经幡下翩翩起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时代在发展,但对于俄亚大村而言,传统文化的根基并未完全消失。尽管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留存。



一妻多夫的习俗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这种独特的习俗是俄亚大村的一大特色。在过去,这里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村民只能依靠铁索桥与外界保持联系。

战争年代,家家户户都需要派出男丁参战。为了家族的延续和村庄的生存,村民们经过商讨决定采用兄弟共妻的方式。这样,即便家中有男丁牺牲,其他兄弟仍能继续劳动,维持生计,确保血脉传承。



长期的战乱对村庄的建筑结构也产生了影响。蜂窝状的房屋设计便于防守,这一布局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抵御外来侵略。

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俄亚大村,认为这里是由驻守于此的纳西族士兵发展而来。



由于战争导致男女比例失衡,一妻多夫制逐渐成为解决婚姻问题的一种方式。此外,贫困和资源匮乏也是促成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山区土地贫瘠,一妻多夫的家庭可以集中人力物力,避免财产分散,从而保障家族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在这里,一位女性嫁给多个兄弟的现象相当普遍,最多的情况下甚至有四五个男人共同拥有一位妻子。



过去,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苦。如果兄弟分开过日子,每个人分到的土地和资源有限,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兄弟共妻则可以增加劳动力,无论是耕种还是从事马帮贸易,都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男孩成年后,老祖母会委托村里的东巴(类似于智者或祭司)去提亲。女方家同意后,会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举办“火婚”仪式。



在“火婚”仪式上,新娘身着纳西族传统服饰,佩戴银饰,在东巴的带领下绕火塘走三圈。东巴用松枝蘸蜂蜜在新郎新娘额头上画螺旋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同时,新娘需要为每位新郎的火塘添柴,这代表着他们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分工。

结婚后,妻子便成为一家之主,负责管理家务和财务,安排其他人工作。无论是外出劳作还是留守家中,都由妻子说了算。不过,丈夫们也可以向妻子领取零花钱。



在俄亚大村,女性的地位非常高。像盖房子、购买牲畜这样的大事,都需要与妻子商量并获得她的同意才能决定。在讨论公共事务的村会上,妇女们的意见至关重要,而男性只能在一旁旁听。



在家里,女性可以自由进出任何一位丈夫的房间。每个丈夫的卧室门上挂着不同颜色的帘子,晚上妻子可以选择进入任意一间房间,男性不得拒绝。

相反,男性不能随意进入妻子的卧室,除非得到妻子的许可。据说,这一直是这里的规矩,源自祖先的传承。在这里,女性被视为家庭的“根”,必须受到尊重。



另外一点,想必大家也能猜到,这里出生的孩子都随母亲的姓氏。年龄最大的丈夫被称为“阿爸”,其他丈夫则按照年龄或进门顺序进行称呼,如“二爸”、“三爸”等。

最后,这里的女人就像长辈一样,当妻子年老时,所有丈夫都有赡养义务。不孝顺的丈夫会受到批评教育,甚至会被罚酒肉。



俄亚大村的未来展望

自2010年公路开通以来,俄亚大村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交通工具和现代化设备陆续进入村庄,年轻人也开始使用手机与外界交流,了解新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还有一半的家庭坚持一妻多夫制,但另一半家庭已改为一夫一妻制,与外界接轨。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外界的生活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认为找到一个可靠的丈夫就足够了。



与此同时,现代文化的融入也为俄亚大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这里的文化产生兴趣,纷纷前来体验。这也成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收入,花椒、核桃等特产广受欢迎。村民们还开设了民宿,以便游客更好地感受纳西族人的生活方式。

文章信源

界面新闻:【视频】俄亚纳西古寨:一妻多夫维持生态平衡



光明网:探访俄亚大村古村落:生活在“蜂巢”里的纳西族



澎湃新闻:你可曾听说俄亚大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