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霸权的急功近利·】——»

3月28日,北极地区迎来了一位特殊访客。

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自己的“小九九”抵达了格陵兰岛,满心以为能在此地大展拳脚,像过去在其他地方一样彰显美国的“领导者”形象,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

格陵兰自治政府与丹麦方面仿佛事先串通好了一样,对万斯采取了强硬的抵制措施。

这种抵制直接将原本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一天行程压缩成了短短的三小时。



在这短短的三个小时里,万斯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美军皮图菲克太空基地之内。

无奈之下,万斯只能发表一些讲话,试图挽回一点面子。他首先对丹麦在格陵兰防务上的支持提出了尖锐批评,声称丹麦做得远远不够。

但明眼人都知道,丹麦长期以来在格陵兰防务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为保护这片土地付出了巨大努力。

随后,他又搬出老调重弹的“中国威胁论”,企图通过抹黑中国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他荒唐地宣称要阻止中国“进入北极”,但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在北极的活动仅限于纯粹的科研范畴,目的是探索北极的自然奥秘,提升人类对该地区的认知。

中国既没有在北极部署任何兵力,也没有开展任何商业航道建设,万斯的言论毫无根据,简直荒诞不经。

丹麦媒体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美国为了自身扩张野心而编造的借口。

这次草率的访问不仅未能实现目标,反而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沦为笑柄,暴露了其霸权主义的真实面目。



«——【·眼馋的美国·】——»

看似平凡的格陵兰岛,在白雪皑皑与冰川茫茫下,隐藏着巨大的潜力,成为美国觊觎已久的“香饽饽”。

从资源角度看,格陵兰岛堪称是一座埋藏在北极的“宝藏库”。

它拥有全球稀土储量的四分之一!其中,镝、铽等稀有金属的含量更是令人垂涎。

在现代高端军工领域,这些稀有金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知道,一架代表科技巅峰的先进战机,从坚固的机身材料到精密复杂的电子元件,每一个关键部分都离不开这些稀土的支持。

作为全球军事强国,美国的军工产业对稀土的需求如同无底洞一般。据相关数据预测,未来二十年,美国军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格陵兰岛的稀土供应。

不仅如此,随着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浪潮的到来,稀土更是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白色石油”。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还是风力发电机核心部件生产,稀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在绿色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美国对格陵兰稀土的渴望愈发强烈。

此外,北极冰层的融化正在悄然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北方航道”逐渐崭露头角,专家预测到2035年,这条航道的货运量将飙升至12亿吨以上。

而格陵兰岛恰好位于欧亚最短航线的关键节点,控制着每年高达1.5万亿美元的贸易流量,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谁掌控了格陵兰岛,谁就能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战略价值。

军事层面,美军的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前身为图勒基地)是北极的战略明珠。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如同一只警惕的猎鹰,时刻监视着周边5500公里范围内的一切动态。冷战时期,这里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如今则成为遏制中俄在北极活动的重要据点。



这样一块集丰富资源、关键地缘位置和重要军事价值于一身的战略宝地,美国又怎能不心动呢?

«——【·恶意 “甩锅”·】——»

美国在对格陵兰岛的觊觎过程中,似乎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扯上中国,把中国当作自己行为的“挡箭牌”。

就拿万斯此次访问来说,他竟然大放厥词,声称中国想通过债务陷阱控制格陵兰的稀土资源,这种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

回顾中国在北极的活动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



在中国科考破冰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北极海域,它们肩负着探索自然奥秘的使命,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为人类对北极的认知不断做出贡献。

中国的科研人员不畏严寒,在艰苦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一心只为增进人类对北极生态、气候等方面的了解,从未有过任何军事意图。

在商业领域,中国也未涉足北极航道开发等活动,与美国所描述的“扩张野心”毫无关系。

事实上,中国与格陵兰岛的合作是积极且平等的。以2024年双方签订的风电换稀土协议为例,这一项目基于互利原则展开。



中国凭借自身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帮助格陵兰岛开发风电资源,为当地带来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助力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而格陵兰岛则以稀土资源作为交换,满足了中国工业发展对稀土的需求,这本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典范,却被美国恶意曲解。

美国的这种行径并非首次,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多次污蔑中国进行所谓“扩张”,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对中国进行的恶意抹黑。

如今在北极问题上,美国故技重施,不过是为自己的军事化野心寻找借口。



它不敢直面自己妄图称霸北极、掠夺资源的目的,只能将中国当作“替罪羊”,试图转移国际社会视线,为自己的扩张披上“正义”的外衣。

然而,美国的小伎俩早已被世界各国看穿,其霸权行径愈发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

«——【·“保护者” 成了 “主人”?·】——»

当美国如饿狼般对格陵兰岛虎视眈眈并步步紧逼时,丹麦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面对美国的无理要求态度坚决,展现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她明确表示,格陵兰岛的归属不容置疑,其主权牢牢掌握在丹麦手中,美国妄图通过“买岛”等方式将其纳入版图的企图绝不会得逞。

这种强硬表态暂时遏制了美国的贪婪步伐,但在防务问题上,丹麦却陷入深深的困境。

由于历史原因,1951年丹麦与美国签订了《丹美防务条约》,这一条约当时看似为丹麦安全提供了保障,却也为日后麻烦埋下了伏笔。

根据该条约,美军获得了自由进出格陵兰岛的权利,长期以来,格陵兰岛的防务主要由美军承担,丹麦在本土国防力量建设上投入不足,导致自身国防薄弱。



如今,当美国以各种理由不断加强在格陵兰岛的军事存在时,丹麦发现自己无力抗拒。

丹麦对此深感无奈,他们感慨道,当初请美军来充当格陵兰岛的“保护者”,以为找到了可靠的盟友,能够为格陵兰岛的安全保驾护航。

可如今却发现,这个“保护者”逐渐变成了赶不走的“主人”。

美军在格陵兰岛的军事活动日益频繁,影响力越来越大,丹麦在格陵兰岛行使主权受到诸多限制。



丹麦政府在主权维护和防务依赖之间苦苦挣扎,任何一个错误决策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如果过于迎合美国,可能会引发格陵兰岛民众的强烈不满,甚至导致独立呼声高涨;而如果坚决抵制美国,以丹麦目前的国防实力又难以承受可能的报复。

丹麦在这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知何去何从。



«——【·北极暗战,正义终将战胜霸权·】——»

在这片广袤的北极冰雪世界里,围绕资源、战略和规则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各方势力的交织碰撞让北极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霸权主义如同过眼云烟,不会长久存在,正义与公平的力量终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驱散黑暗,迎来光明。

各国只有携手合作,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才能让北极这片净土远离霸权纷争,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相信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北极将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为人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及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