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被命令挺进大别山,毛主席一句“不要后方”,让12万人翻山越岭、硬闯敌后。
结果呢?他们做到了!这不是一场能简单用胜败评价的战斗,这是一次拿命拼出来的战略突围,更是解放战争从防御转为进攻的伟大拐点!
主席一句话:“不要后方”,12万人翻山越岭打破局
1947年6月30日,毛泽东亲自发出“4A绝密”电令,四个字振聋发聩:不要后方。这不是试探口风,这是要刘邓大军拿命去堵敌人。12万人、三个纵队、没有补给线,像一把锈刀,硬插进敌人肚子里。
此时的刘邓的二野,刚刚打完鲁西南战役,连打8仗,伤员过万,弹药消耗八成,最吃紧时,一支连队三挺机枪只剩一个弹夹。很多士兵穿着打仗时抢来的布鞋,补丁上补丁。
7月1日夜,大军分三路秘密渡过黄河。敌人放水、炸桥、修雷区,想让解放军趴窝北岸。但人家不走寻常路,浮桥、筏子、游泳都用上了。几个小时内,主力成功突入鲁西南。
7月28日,刘伯承上书中央,请求休整几天,理由很现实:部队疲劳、伤员太多、物资断供。但第二天,毛主席回电:不能等,立刻南进!理由也很直接——中原战局吃紧,东线吃紧,刘邓大军是“唯一能插刀的手”。
这时候,国民党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这12万人一旦深入大别山,就像“虎入鸡笼”。于是迅速调集整编师18个,兵力14万人,空军、炮兵、机械化单位全上,企图围歼刘邓部。
局势堪称凶险。敌人设四重包围圈,从菏泽到定陶,从嘉祥到袁口,布满碉堡、雷场、哨卡,一步一岗。敌人太难缠,每走十公里,我军就得打一仗。最难的时候,第三纵队一天内打了三仗,平均每个战士消耗子弹14发,直接逼到用刺刀贴身肉搏。
7月下旬到8月初,仅鲁西南一线,我军伤亡达到4万人,占全军总数三分之一以上。最惨的是第9旅,一个晚上从2400人减到1100人。也就是说,一场仗下来,旅长换了仨!
敌人难缠,还因为它掌握了地利。蒋军配有大量美械装备,火力覆盖广、射程远。我军只有步兵,夜战是优势,白天根本抬不起头来。敌人还会玩战术,边打边退,引诱我军深追,然后集中兵力反包抄。
但即便如此,刘邓大军最终还是咬牙冲出了封锁圈。用的是夜战、山路、群众支援、小股穿插这些“土法子”,打出一个战略大突破。但代价也沉重:主力部队损失超过50%,特别是第一纵队,仅剩下建制的三个营完整撤到南岸。
佯动变真招:四纵分进合击,敌军乱了阵脚,咱也差点撑不住
8月7日晚,佯动正式开始。第11纵队在黄河南岸布阵升火,营地、马圈、旗帜样样齐全,搞得就跟主力部队还没动一样。而真正的大部队,却悄悄从巨野、定陶方向跳出敌军包围。
这叫“假作真时真亦假”。华东野战军也来帮忙,5个纵队在郓城以东主动出击,把整编第85师堵在半道,让他们根本腾不出手追刘邓。
可即便如此,敌军依然追得凶。8月9日,第2纵队在单县与敌整编第47师遭遇,激战整整17小时,最终靠夜间包抄才冲出去。但这一下,代价大了——两个营伤亡过半,第5团直接打残,兵力从1200人锐减到不到600人。
8月11日,刘邓部成功越过陇海铁路,象征性标志就是“从华北突进华中”。敌人一看,哟,这是真的冲大别山来了!蒋介石紧急开会,抽调整编第58、第68师,从武汉方向堵截。从敌方地图来看,他们是从西南包抄,妄图将我军拦腰截断。
我军这边怎么办?只能分兵突围。第一纵队走右路,兼带中原独立旅;第三纵队靠左,侧翼突袭;第二、第六纵队护送军委机关走中间。可是,人数不足、弹药不足,最难的是敌军的追兵24小时不休,轮番上阵。
有个细节能说明敌人有多难缠:蒋军配有美制C-46运输机、M3装甲车、速射榴弹炮。他们行军速度快,火力强,反应迅速。我军经常刚扎下营地,还没烧热水,敌人炮弹就飞来了。
那一段时间,后勤几乎全断。战士们穿的是半湿军装,吃的是煮玉米糊,子弹只能靠缴获补给。医疗兵临时采集草药处理伤员,担架不足时,干部直接背着重伤员翻山。
至1947年8月底,我军成功突入大别山区。但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整整两个月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损失人数超过6万人,人员、装备、辎重几乎损耗过半。
即便如此,敌人依旧未放弃。整编第74师一路追杀不止,从信阳绕到英山,意图斩断我军退路,封锁大别山西部山口。这支部队号称“铁军”,打仗悍不畏死,主攻团配备了两个榴弹连,密集射击达每分钟120发,堪称人肉绞肉机。
山林扎根法:兵员减一半,但根据地建成了!
到了9月,大别山成了前线最热的“冷门地带”。所谓冷门,是国民党觉得这里“鞭长莫及”,而刘邓的二野却打出了“从无到有”的根据地。
部队扎营第一步,是活命。各纵队分散驻扎,利用天然山沟修建防御工事。在六安、霍邱、金寨一带,挖地道、设暗哨、种地雷。战士们日夜巡山,有的连队士兵一周只睡3小时,轮流盯梢,防敌夜袭。
第二步,是安家。后勤组召集本地民兵,调集粮食、修缮房屋,动员群众支前。短短半个月,构建起20多个物资转运点,建立临时救护站16处。
然而人员不足是最大难题。伤员占据了战斗员的近四成,有的部队连战斗编制都配不齐。第6纵队不得不将炊事兵、勤务员全部改编为“应急步兵”,连医生都端枪上前线。
大别山是山,但蒋介石也没把它当“山”。他调集第58、第18、第45三个整编师,从西南北三个方向进攻,企图合围根据地核心区域。敌军带来美国M1步枪、迫击炮和无线电指挥系统,战术演练堪称精密。
但就是在这种绝境之下,我军用“群众+山地+游击”的战法扛住了攻势。10月初,敌军三次进山皆败,被称为“不能下咽的硬骨头”。
据大别山根据地司令部统计,到1947年10月底,虽部队人数从12万锐减至5.6万,但构建出稳定区域涵盖十余县,建立指挥所14处,武装农民团体达8000人。
也正是这一仗,稳住了中原战局,减轻了陕北和山东的敌压。国民党的战线被迫分裂,战略态势开始倾斜。这一仗,虽伤亡惨重,但意义非凡。
参考资料
刘邓挺进大别山:战军损失过半,打下的根据地几乎丧失,有何意义?-红星网- 2021-02-18
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的壮举 历史的转折-人民网-2021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