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看过《24 个比利》?
图源网络|电影《分裂》海报,根据原作《24 个比利》改编
书里的比利有 24 个人格,有的擅长另一门语言,有的擅长绘画或音乐,性格口音乃至性别都各不相同。
又或者,你的「中二」时期是否曾经幻想过,自己的身体里某天能够出现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格,帮你应付棘手的考试和讨厌的老师?
你可能会说:对呀!这不是「精分」吗!谁还没有个中二时期了?
但实际上,这种病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精神分裂」,而是「DID」。
「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或「其他特定的解离障碍」(Other 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 OSDD),也就是我们旧称的「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
(基于 DSM-5 诊断标准,DID 和 OSDD 都能够被归类于第一轴中的解离症大类。本篇文章主要讨论 DID 的相关内容。)
或许你会觉得,人格分裂什么的也太夸张了吧!这不是只有书和电影里才有的病吗?
图源网络|音乐剧《变身怪医》海报
主角杰克医生的另一个人格是邪恶的海德先生。
但事实上,自 2014 年以来的各项统计表明,受 DID 影响的人群占普通人口的0.5 至 5%,且女性被诊断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9 倍。
在国内,由于漏诊误诊(DID 常被误诊为单纯的抑郁焦虑或精神分裂)、网络玩梗的盛行和患者本身的社交边缘化,导致 DID 患者经常受到误解或污名化。
但近年来,随着各类解离障碍知识的普及、DID 患者系统账号的出现及 Tulpa 的破圈,DID 患者逐渐走到了人们的视野中,为大众所熟知。(注意!Tulpa 和 DID 不是一回事!感兴趣的话记得留言,下次安排 Tulpa~)
简单而言,精神分裂患者身体里只有一个人格,而 DID 有两个或者更多人格。
从精神病症状学分类来看,精神分裂属于「精神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幻觉或幻想,通常与神经发育异常相关;
而 DID 和 OSDD 都属于「解离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多重人格和记忆解离,通常与创伤相关。
《JOJO·黄金之风》中的托比欧/迪亚波罗就是典型的 DID
或许还共病了精神分裂。
国际解离性障碍研究协会的统计调查显示,90%的 DID 都来源于童年所受的严重创伤,包括但不仅限于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
图源番剧《BanG Dream!Ave Mujica》
有学者发现,DID 的症状发生与参与情绪调节的大脑皮质区域的过度激活广泛相关。
在无法逃避的严重虐待下,儿童只能通过分裂自己的身份,创造一个新的人格,来代替自己承受那些痛苦的记忆和情感。
那么,DID 患者真的像文艺作品所描述的,或者像我们小时候幻想的那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DID 的名字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疾病的主要症状——记忆解离。
患者通常难以记住身份转换期间的行为(顺行性遗忘),也可能无法回忆童年创伤或重要的生活事件(逆行性遗忘)。
图源网络
例如人格在工作时突然切换到 B 人格,而到切换回 A 人格时,A 对 B 之前做过的工作全无印象;又或是感觉上一秒自己还在客厅,下一秒却不知为何出现在了卧室,并且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
图源番剧《BanG Dream!Ave Mujica》|
吉他手若叶睦完全不会弹吉他的的「第二人格」接管了身体
引发了乐队解散危机。
这种记忆空白大大超出了正常人的遗忘范围,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有不少 DID 患者将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个系统,不同的情况下由不同的人格在「前台」应对。
但人格之间的切换很大可能是非自愿的,例如遇到了创伤性事件,又或是触发了应激反应。
图源《JOJO·黄金之风》
托比欧受到刺激就会切换为迪亚波罗
但,DID 带来的痛苦还远不止以上这些。
DID 最常见的共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和抑郁症、焦虑症等。
新人格的产生并不能将曾经受过的创伤和痛苦完全剥离,即使是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也可能将患者拉回那些痛苦的记忆;
由于人格的切换和记忆的解离,患者的社交也会受到影响,进而诱发边缘型人格障碍;
而长此以往生活在过往的阴影和对身份的茫然中,也难免会并发抑郁和焦虑……
图源网络
因此,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就医并确诊,在确诊后积极治疗,控制共病病情,对于 DID 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有着极大的帮助。
目前,对于 DID 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主要包括眼动疗法(EMDR)和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帮助患者减少解离程度,处理创伤记忆;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共病,如抗抑郁的SSRI 类药物等。
以 SSRI 类的代表性药物「舍曲林」为例,舍曲林的代谢主要依赖细胞色素 P450 系统,尤其是 CYP3A4、CYP2C19 和 CYP2B6。
图源网络|细胞色素 P450 系统
如果患者 CYP3A4 酶的活性不高,药物代谢就更慢,血药浓度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普通用量就可能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副作用;而酶活性更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
如下图所示,该患者的基因型决定了舍曲林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情况,进而影响了该患者对于药物的敏感度。
因此,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就能够更快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对哪些药物耐受,又容易对哪些药物产生副作用。
由于 DID 的诊断在国内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容易漏诊误诊,还需要长期随诊,加上各种社交媒体对于「第二人格」的调侃,导致 DID 在国内经常受到误解。
但实际上,DID并不罕见,更不是大家想象的「中二病」。每一位 DID 患者都是从创伤中走出来的勇士。(OSDD 也是!其他解离障碍的患者也是!)
所以,对这种疾病每多一分包容,少一分误解,Ta 们所面对的未来就会多一分光明。
最后,如果你正在受到 DID 的困扰,请别感到茫然或混乱,你们已经足够好了,走过创伤后的每一步,不论向哪走,都是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