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之根,在于人民。今天,名家、素人与“夜光杯”的编辑在北京齐聚一堂,召开“‘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对“夜光杯”副刊的传承与发展展开座谈,并一同见证“夜光杯”新书《自有夜珠来:〈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选粹》的发布。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创刊于1946年5月1日的“夜光杯”,将于今年迎来79岁的生日。91岁的人民艺术家、“夜光杯”作者王蒙先生特地为座谈会录制了祝贺视频,他说:“‘夜光杯’非常纯真、诚恳,同时有民间性,和实际生活、老百姓打成一片。还有健康、和善和友爱的精神,使人读了有幸福感、轻松感。”
著名作家谢冕、丁振海、张宝林、叶稚珊、梁晓声、吴霜、郭运德、吉狄马加、李泓冰、梁鸿鹰、刘汉俊、徐可、陈仓、乔叶、李晓东、陈佳勇、甫跃辉以及入选百篇优秀作品的“夜光杯”作者代表张艳、张志豪等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夜光杯”副刊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之一,以文学为锚,既记录着上海的腔调与温度,也映照着中国社会的精神图谱,它证明了真正的文化品牌无需刻意标榜先锋,只需扎根生活、敬畏文字,便能超越媒介载体的局限,在代际传承中永葆青春。
这樽多彩的“杯盏”
盛满光与热
今天是个好日子。
上午,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春芳里的欢聚一堂。名家、素人与"夜光杯"的编辑坐到了一起。超越代际,五光十色的思想,汇成和风细雨的润泽。此地相逢,饶是适宜。在这座由巴金先生倡议建立的文学博物馆里,"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擦亮了这樽近80岁的"杯盏":坚持与时代共鸣,坚持与人民共性,坚持与城市共荣,坚持与潮流共舞。
以文会友,载道化人,文学,定能哺育心灵!
融合每一代人的记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诉说。人民艺术家王蒙已经给“夜光杯”写了30多年稿子,前后发表了210多篇文章。连续18年,每年的年末,王蒙都在“夜光杯”发表年终盘点,他几乎所有的旧体诗都投给了“夜光杯”。91岁的王蒙先生特地为座谈会录制了祝贺视频。
来到座谈会现场年纪最长的嘉宾是93岁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谢冕自称是“夜光杯”的老朋友。“我给‘夜光杯’写稿几十年了。一开始是编辑约,我就写;后来编辑不约,我也写。”谢老说笑,这段写作经历是他的美好记忆,“新民晚报就是亲民晚报,‘夜光杯’一定会越办越好。”
谢冕为“夜光杯”写下祝福
李敬泽(左)与吉狄马加
80岁的丁振海是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他关注“夜光杯”的发展:“在互联网、AI和眼花缭乱的融媒体时代,‘夜光杯’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没有变,其内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茅奖获得者梁晓声75岁了,从《雪城》到《人世间》,时代变迁,他始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梁老一直记得自己的知青岁月,“那时候从上海知青那里知道的,一是上海的弄堂,二是麦乳精,三是上海的新民晚报,我也由此知道了‘夜光杯’”。梁晓声坚持为“夜光杯”写作。他深情寄语:“希望‘夜光杯’更接近民间,接近市民生活,成为大家的阅读朋友。”
76岁的作家叶稚珊及其先生徐城北都是“夜光杯”多年的老作者,她生长于北京,对上海却有独一份的亲厚。“去上海,怎么也去不够。”她1987年第一次来上海采访,便与新民晚报结缘。之前《繁花》风靡全国,叶老也看得仔细,“我上海话都能听懂,但却讲不来。《繁花》带起了我的上海回忆,我一直都记得以前每次去上海都要买羊绒衫”。“夜光杯”也与上海一样,时常是叶稚珊的牵念。“这里有普通老百姓的油盐酱醋,也有分量很重的作品。”“大家之气”与小家烟火,“夜光杯”两翼齐飞。叶老爱琢磨。她看《玫瑰的故事》,“北京到底有谁在?”成了一个梗。叶老说她常常问自己:“我这么喜欢上海,上海到底有谁在?”她自然能说得通:上海有新民晚报在,上海有“夜光杯”在。
纸香墨飞,一路走来,“夜光杯”与人共情,融合每一代人的记录。
荣耀每一路人的远方
独行快,众行远,传承中有坚守,坚守中有创新,一代又一代人在文学的路上完成接力,路,也越走越宽。
对陈佳勇来说,文学曾是他的远方。这个当年读着晚报慢慢长大、初一开始就梦想自己的“豆腐干”能在晚报上发表的小孩,后来成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去北大学了中文,虽兜兜转转多有涉猎,却都与文字和文化脱不了干系。如愿,他成了晚报的作者。“我觉得‘夜光杯’就是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群的美好家园。”不经意地,“夜光杯”将一颗文学的种子埋入孩童的心里。它生根,它成长,它塑造人。
座谈会的现场,陈佳勇遇到了一个“粉丝”、比他小3岁的作家甫跃辉。陈佳勇在“新概念”大出风头的时候,甫跃辉还在家乡云南施甸。那里没有《萌芽》杂志,但甫跃辉到底是寻到了一份获奖作品集锦。甫跃辉记住了陈佳勇。也因此,当今日陈佳勇真的站在他面前时,这两个都已经年过四十的男人,很自然地有了情感的连接。远方,已不再远。这些年来,笔下流淌过的文字,终于一个挨着一个,挤凑成嫁接的桥梁,一头是理想,一头是彼岸。
陈佳勇没有停止写作,艺可通心。甫跃辉居上海,专写作,文可化人。他们,都以此为荣耀。这两个同路人,以及千千万万更多的文学同路人,都证明了,路线或各有曲直,但文学可以把更多的年轻人团结起来,为他们的成长指明方向。“夜光杯”盛满的光与热,不仅是生活的光与热,还是能够引领人、感化人的理想之光。
嘉宾观看“夜光杯”展板
容下每一个人的史诗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书写,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时代的史诗。“夜光杯”,凡人写,写凡人。
座谈会上,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夜光杯”第一次,“不拘一格”的容人之量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表达。上海世博会之前,陈仓投稿相关主题的征文,一举拿下头奖。自此,“夜光杯”伸来橄榄枝,他开始了自己闪闪发光的写作。“晚报,尤其是晚报上的‘夜光杯’,早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日常标配。”每日,一杯清茶、一副眼镜、一张报纸,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陈仓一家的寻常,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的寻常。这哪里只是文字,尘世千面、众生百态,这分明就是热气腾腾的生活。
从哪里来?这不是一个问题。每个人,都能在“夜光杯”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21岁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张志豪是座谈会上最年轻的一个。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大二的他,去年参加“夜光杯”市民读书会进川北社区——“今天我们读鲁迅”的活动,深有感触。张志豪的作品也在去年3月开启的“夜光杯”美文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后来我还参加了‘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大家都说文科不再热门的当下,‘夜光杯’让我敢去写作。”与许多“夜光杯”的作者一般,张志豪也是“夜光杯”的读者。“‘夜光杯’是多元的,这里不仅有百姓的故事,也是高尚的文学。”
包罗万象,雅俗共赏。就像座谈会上代表普通写作者发言的张艳所说:感谢“夜光杯”不薄新人,让一个普通写作者的内心独白有了倾诉的窗口。以文学为锚,“夜光杯”表达着个人的奋斗与幸福,一个又一个人叠加光与热,一同绘成中国社会的精神图谱。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赵玥 刘芳 华心怡
摄影:刘歆 王凯
编辑:龚紫珺
编审:戴慧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