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开峻
话说,作为哲学家的牛逼之处就在于说的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就能被后人解读若干文字。今天,开峻姑且攀附一下牛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解析他的一句话。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到底,您会有收获的。Trust me!
维特根斯坦:没有人能代替自己思考
诸君都注意到了吧,在现代大数据时代,您心里想的,大数据就能捕捉到,这是真的。当我们习惯性地在抖音上反复刷到同一类视频,沉浸在算法精心编织的“推荐页”时,维特根斯坦就会从《逻辑哲学论》的书页里伸出一根手指,敲了敲屏幕,幽幽地问道:
“It's time for you to wake up,Are you tearing down the beams of your own house to start a fire for warmth?
(是时候让你醒醒了,您这是自拆房梁生火取暖吗” )
这位大哲学家告诫我们:固步自封就像在雪地里行走时休息一样危险。我们沉浸在熟悉的内容里,困囿在不变的思维里,实际上面对的是一场认知危机。我们需要仰望星空,多问自己几个“我从哪里来,我最终会到哪里去?”
一、被算法暴击,还是接受数据雪堆围困下的认知冻伤
你是否曾发现,自己的B站首页永远是某个年代的老番,豆瓣的“想看”列表定格在过去,抖音推送的内容总是你最熟悉的话题?这是算法的温柔“圈养”——精确地投喂你喜欢的内容,这是大数据的本能,它就是要让你觉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你想看看别的,对不起,需要你探索,不会探索的人,只能永远禁锢在自己的信息茧房内。
这其实是蛮悲哀的事情。
你以为自己在获取信息,实际上只是在同一个地方不断踩出相同的脚印,久而久之,认知的世界被一层厚厚的“信息冰层”封住了。
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曾说:“如果量子力学没有让你感到困惑,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它。” “元宇宙”“区块链”这类新概念,突兀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顿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未知领域,因为我们长期沉浸在熟悉的信息环境中,已经对新事物失去了敏感度和探索的欲望。
我们已经习惯在算法推荐的“舒适区”徜徉了,表面上给了我们熟悉的安全感,实际上让我们变成了一种只会重复已知内容的代码生物。如果说帝地球是一个大牢狱,那么我们的头脑就是禁闭室,而算法就是牢房里的狱卒。是不是这样的啊。
人类唯一的自由在于警觉语言,警觉语言就是改善命运!
二、突破信息茧房的方法多种多样,挑最有用的
突破信息茧房,打破层层认知冰封,试试这样去做。
先了解一下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理论:语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被使用者创造和改造的。而今天,Z 时代正在通过网络用语进行一场数字时代的哲学实验——“元宇宙”“绝绝子”、“yyds”、“破防了”……这些词并不是简单的流行语,而是对既有语言规则的突破,是思想解冻的前奏。英语需要不断创造新词汇,而我们的汉语主要不断组合文字即可。
只要活着,就能找到生命的主宰。要想真正逃出算法的茧房,哲学家告诉我们可以试试 “认知破冰三步法”:
建立“涉外信息食谱”——每天给自己安排30分钟阅读完全陌生的内容,比如《Deepseek使用指南》、量子物理通俗读物,甚至随机翻开一本从未涉及的小说。
实践“数字游牧主义”——定期更换社交平台,从抖音转战小红书,从微博移居网易号,去看看不同的信息流长什么样。
创建“认知弹幕系统”——无论看什么内容,都习惯性地提出批判性问题,比如在朋友圈下写哲学短评,在视频弹幕里提出不同角度的观点。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你要鹤立鸡群,别出心裁。哪怕说错了,也要振袂一啸。勇气是最主要的!
让信息流动起来,不断刺激你的大脑皮层,思维才不会被冻结,你才不会被捆缚。
三、在元宇宙里滑雪,让思维放飞自我
“元宇宙” 是当下科技和资本领域备受瞩目的热门概念,它并非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一个融合了多种理念和技术的综合性概念。这一概念出自 1992 年美国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从本质上讲,元宇宙是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它能够与现实世界相互映射、相互交互,甚至可以超越现实世界。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创建自己的数字化身(Avatar),进而开展社交、娱乐、工作、学习等一系列活动。
认知突破并非难事,只需要一点点“红色药丸”的勇气, 我们可以用游戏化思维来设计自己的认知升级路径
设置“认知副本任务”——每月挑战一个“不可能领域”,比如尝试用 哲学思维写一首新诗,用代入感写一篇微信公众号小白如何吸粉,或者研究一下种种人工智能的优缺点,尝试用人工智能写不同领域的初稿。
组建“思维放飞群”——和不同背景的朋友组成“阅读突击队”,时不时地聊聊彼此不了解的领域,打破信息孤岛。组员可以是医生、工人、学生、诗歌爱好者,哲学读物爱好者、旅游玩家等。
神经可塑性训练——物理环境干预法。将工作区改造成"认知卡丁车场",摆放不同领域的实体书籍(如哲学、编程、艺术),让行为触发认知更新,随机抽取两本书,用其中观点组合解决当前工作难题,让思维真正“动”起来。
当代高人们已经用Ai 技术重构了梵高的星空,我们也可以用认知重构技术重绘自己的思维突破地图。
时代在进步,一边在激发更多的创造者,一边在制造思想奴隶,就看你如何选择了。
我们不要被动地接受推荐,而是主动制造“突破口”,那些被算法困囿的思想人,终将在数字雪原上绽放出量子般的思维烟花。
维特根斯坦曾在挪威的小木屋里写作,他的哲学顿悟并不是发生在图书馆,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裂缝里。怀疑一切,前人的话不一定对,为何不可以这样做或那样做?同样,真正的思想解放,并不是“推翻算法”,而是在算法的罅隙间找到自由的光。
所以,今天,你敢不敢,主动给你的思维制造一场雪崩?
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