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认为“我在自家门口安摄像头碍着谁了”,但实际情况可能还真会碍着别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将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也就是说,个人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若摄像头能直接拍摄到邻居的人脸及邻居门口人员来往情况,则存在侵犯邻居隐私的嫌疑。看来,家门口的摄像头并不是想怎么安就怎么安。

随着智能安防设备的普及以及家庭安保意识的加强,如今,不少人会选择安装家庭摄像头以及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但殊不知,这类设备如若安装不当,不仅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一不小心也容易侵犯邻居的隐私。

此前,就有不少因为摄像头安装位置不当导致的邻里纠纷见诸报端。通常,安装者会认为,在自家门口装摄像头并不违法,但邻居又会觉得“受到监视”。家门口的摄像头到底该如何安,才能既让安装者省心,也让邻里安心,如今新规给出了明确指引,“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则为个人安全与隐私保护划清了法律边界。

个人摄像头到底如何安,才能不侵权?尊重他人权益是大前提,同时还要遵循必要、适度原则,不得超出法律规定的保护自身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必要限度。在以往的一些司法实践中,法院裁判的思路一般也是判断摄像头安装的方式、角度和监控范围,不应当影响周围的邻居,并且侵犯他人的隐私。比如说,如果自家摄像头对着邻居大门,能够拍摄到邻居人脸以及其门口人员来往情况,则涉嫌侵犯他人权益;如果仅能拍摄到对方家门口来往人员的下半身,拍不到脸,则可视为未超出合理范围,不构成侵权。

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是为居家安全着想,但不应以损害他人权益为代价。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正确安装摄像头,要守好个人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法律边界,保护个人安全不违法,尊重他人权益不“越界”,才能让摄像头等智能家居安防设备,既起到守护家门的作用,又不沦为侵犯他人权益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私宅领域,如今在一些公共场所,重复建设、非法乱建摄像头以及视频图像信息被随意收集、泄露的问题也时有发生,给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隐患。对此,新规也明确指出,在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民宿等经营接待食宿场所的客房或者包间内部,以及公共的浴室、卫生间、更衣室、哺乳室、试衣间的内部禁止安装图像采集设备以及相关设施,为公共摄像头的安装划清范围、立好规矩,并明确了主体责任,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期待新规实施后,各类场所的摄像头安装更加规范,让公共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得益彰。

特约评论员 喻若妍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