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那年夏天,蝉鸣声中,母亲牵着我的手走在集市上。
人群熙攘,汗水浸透衣襟,一位老者的目光穿透了我们。
"这孩子不简单,你将来要享他的福。"
母亲笑了,不以为然。
我却记住了那双眼睛,仿佛看穿了命运的眼睛。
余道明,这个名字,从此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1
那是1999年的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太阳毒辣辣地照在大地上。
卓芸拉着闻林的手,走在县城的集市上。
她身上的布衣已经洗得发白,却依然整洁干净。
闻林十二岁,瘦瘦的身子,眼睛却是亮的,像是能看透这世间的一切。
集市上人挤人,叫卖声此起彼伏。
卖菜的、卖肉的、卖衣服的、卖日用品的,各种摊位排成长长的队伍。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汗水、食物、尘土的味道混在一起。
卓芸紧紧攥着兜里那点钱,这是她半个月的积蓄。
丈夫去世三年了,她一个人拉扯闻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然后去镇上打零工。
她的手上满是厚厚的茧,脸上的皱纹比同龄人多得多。
今天是县城赶集的日子,她想给闻林买双新鞋,孩子的脚已经从旧鞋里长出来了。
看着儿子穿着开裂的旧鞋,她心疼得不行。
"妈,我不要买鞋。"闻林看出了母亲的心思,轻声说。
卓芸摸了摸儿子的头,没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这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让她心疼。
从小就知道家里困难,从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吵着要买东西。
他们在集市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个声音叫住了他们。
"这位大姐,让我给你算一卦吧。"
卓芸回头,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坐在一张小桌前,桌上摆着几本旧书和一叠黄纸。
男人看起来五十来岁,长着一张普通的脸,唯有那双眼睛格外明亮。
"不了,谢谢。"卓芸摇摇头,拉着闻林就要走。
她不信这些,更舍不得花这个钱。
在她看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什么算命先生能说得准的。
"等等。"那人叫住他们,目光却是盯着闻林,"我免费给你算。"
这话让卓芸停下了脚步。
那人自我介绍说:"我叫余道明,看这孩子与我有缘。"
余道明的眼神很特别,深邃得像是能看透人心,让人不自觉地想相信他。
卓芸犹豫着,余道明已经示意他们坐下。
他拿起闻林的手,仔细看了看手相,又观察他的面相,末了,他对卓芸说了一句话。
"你将来要享这孩子的福。"
卓芸愣住了,随即苦笑:"先生说笑了,我只希望他平平安安的。"
她想,什么福不福的,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余道明摇摇头,从桌上拿起一张黄符递给卓芸:"收好它,将来会有用。"
他的语气笃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
卓芸将信将疑地接过符纸,塞进了口袋。
她不信这些,但也不好拒绝人家的好意。
余道明又看了闻林一眼,眼神中有种说不出的深意。
"记住,孩子,人这一生,福报和磨难常常相伴而行。"
闻林不懂这话的意思,只是乖乖点头。
临走时,余道明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那眼神让卓芸心里莫名地震颤。
回家的路上,闻林问:"妈,你信那个算命的话吗?"
卓芸笑了笑:"傻孩子,那些都是骗人的。"
可那晚,她还是小心地将那张符纸放在了床头的木盒里。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儿子能出人头地,她是否真的能享那个"福"?
她摇摇头,不敢多想,低头赶路。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山村亮起。
一切仿佛没有改变,但命运的齿轮已经悄悄转动。
2
日子一天天过去,闻林在村里的学校里表现得很优秀。
他总是班上的第一名,考试从来不会低于95分。
老师常常夸他聪明,说他是块读书的料。
"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村里的老师对卓芸说,"一定要让他继续读下去。"
卓芸听了,心里既高兴又发愁。
高兴的是儿子有出息,发愁的是家里条件太差,供不起他读太多书。
村里的许多孩子初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了。
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上完,就被家里人接去城里打零工。
邻居王婶常劝她:"卓芸啊,让闻林早点出去挣钱吧,你一个人多辛苦啊。"
"是啊,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另一个邻居也附和道,"我家小子初中没毕业就去广东打工了,现在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呢。"
卓芸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她记得那个算命先生的话,虽然不全信,但心里却埋下了一颗种子。
那种子在她心底悄悄生根发芽,让她对儿子的未来有了些许期待。
为了多挣钱,卓芸白天在镇上的服装厂做工,晚上回来给人缝补衣服,周末还到村里的小卖部帮忙。
三份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脸色总是不好。
常常咳嗽,有时半夜会痛得醒来,却不敢去医院,怕花钱。
闻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知道母亲为了供他读书有多辛苦。
有一次,他悄悄对母亲说:"妈,我初中毕业就不读了,去打工帮你。"
卓芸当即就急了:"不行!你必须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
她的声音难得严厉,眼神中带着坚决。
闻林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执着,但他看到母亲眼中的坚定,不再多说。
那天晚上,闻林偷偷看到母亲拿出那张黄符,对着它发了好久的呆。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卓芸的脸上,勾勒出她消瘦的轮廓和眼睛里闪烁的泪光。
闻林的心揪了起来,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个承诺,他比同龄人更加努力,更加拼命。
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读书,晚上点着煤油灯学到深夜。
寒冬腊月,手冻得通红也不停下;盛夏酷暑,汗流浃背也坚持学习。
村里人都说他傻,他却只是笑笑,不为所动。
初中毕业,闻林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
卓芸用攒了三年的钱,给他买了一套新校服和几本参考书。
高中的生活很苦,闻林住校,每周回家一次。
住的是六人间的宿舍,没有热水,冬天洗澡要去公共浴室,排队常常要一个多小时。
学习压力也很大,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才能休息。
但他从不抱怨,因为他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每次回家,都能看到母亲消瘦了一点。
以前浓密的黑发,现在已经夹杂了不少白丝。
他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样疼。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日子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
村里人渐渐不再说闻林傻了,而是开始羡慕卓芸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卓芸啊,你儿子真争气,"村长见了她都要夸一句,"将来一定有出息。"
卓芸只是笑,眼睛里却闪着光。
那光芒里有骄傲,有期待,也有那么一丝隐隐的担忧。
因为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
3
时光匆匆,三年高中生活结束,高考来临。
这是改变命运的最后一道关卡,闻林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的目标是省内的重点大学,这样离家近,也能照顾母亲。
高考那天,卓芸一大早就起来给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
"吃饱了才有力气考试,"她说,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
闻林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却因为紧张发挥失常。
特别是数学,遇到了几道没见过的题型,做得很不理想。
成绩公布那天,他站在公告栏前,眼泪无声地流下。
他落榜了,差了十几分。
回到家,卓芸看到儿子的表情,就明白了结果。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倒了一杯水给儿子,然后坐在他身边,轻轻拍着他的背。
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回来种地。"
"卓芸太执着了,看吧,浪费钱不说,孩子现在啥也不是。"
"早说了让孩子去打工,现在都能挣不少钱了,非要读书,结果一场空。"
这些话传到卓芸耳中,她充耳不闻。
她相信儿子,相信命运不会这样对待一个如此努力的孩子。
沉默了几天后,卓芸做了一个决定。
她卖掉了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对祖传的玉镯。
那是她结婚时婆婆给的,一直舍不得动,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拿出来卖。
"去省城复读一年。"她对闻林说,"明年再考。"
闻林跪在母亲面前,泣不成声。
他知道那对玉镯对母亲意味着什么,那是她最后的一点念想。
"妈,我不去了,我去打工,"闻林哽咽着说,"我已经让你失望了。"
卓芸扶他起来:"傻孩子,妈相信你。"
她的眼神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仿佛她真的看到了儿子的未来。
"可是......"闻林还想说什么,卓芸打断了他。
"没有可是,"她说,"我相信那个算命先生的话,你一定会有出息的。"
闻林看着母亲苍老的脸庞,忽然明白了什么。
不是母亲需要他去证明什么,而是他需要为母亲实现那个预言。
他擦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
"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妈。"他坚定地说。
省城的复读班很贵,但教学质量好。
卓芸送儿子去省城时,把卖玉镯的钱都给了他。
"这些钱够你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说,"好好学习,别想家里。"
闻林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他看着母亲瘦弱的背影渐渐远去,心中的责任感和决心更加强烈。
在省城,闻林租了一个很小的单间,每天骑自行车去复读班。
为了省钱,他从不在外面吃饭,自己买菜做饭。
学习更是拼命,常常学到深夜。
一天傍晚,他从图书馆出来,看到一个老人被两个年轻人推搡。
那两人试图抢老人的包,老人死死护着,被推倒在地。
闻林二话不说冲了上去,用书包砸向其中一人,大声呼救。
他没有考虑后果,只是本能地去帮助那个需要帮助的人。
几个路人闻声赶来,歹徒见状逃跑了。
闻林扶起老人,发现他膝盖擦伤了,便背起他去了附近的医院。
老人名叫贺元济,是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退休创始人。
他感谢闻林的勇敢相助,问起他的情况。
闻林没有隐瞒,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求学经历一一道来。
听完闻林的故事,贺元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孩子,我来资助你完成学业。"
闻林难以置信,以为自己听错了。
"您...您说什么?"
贺元济笑了笑:"你救了我,这是缘分。再说,我这辈子没有儿女,钱再多又有何用?"
他拍拍闻林的肩膀:"我看人很准的,你是个有潜力的孩子,不应该因为家庭条件而埋没。"
就这样,闻林获得了贺元济的资助,不仅解决了复读的费用问题,还不用为生活费发愁。
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这让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第二年,他顺利考入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
贺元济不仅资助他的学费,还引导他关注科技领域,特别是智能农业技术。
"你来自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贺元济说,"这是你的优势,将来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成就。"
卓芸知道儿子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获得了资助,感激得热泪盈眶。
她千恩万谢,贺元济却说:"你儿子品格好,前途不可限量。"
临走时,他对卓芸说了一句话:"你真的会享受到儿子的福的。"
这话让卓芸一震,想起了那个算命先生的预言。
卓芸想起了那个算命先生的话,心中忽然有了一丝真实的期盼。
这期盼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根基。
她看着儿子日渐成熟的脸庞,眼中满是骄傲和希望。
闻林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发生转变。
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命运的安排,但他决心把握住这个机会,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也不辜负贺老先生的信任。
秋风送爽,他踏上了大学的征程。
站在校门口,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嗅到了未来的气息。
4
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闻林进入大学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来自城市的同学见多识广,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自信和从容,让他这个乡下孩子感到自卑。
他的口音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穿着打扮也与众不同。
有时候,他能感觉到一些同学的嘲笑和轻视。
学业也比想象中困难,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他之前的基础太差。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他差点挂科,这让一向自信的他陷入了低谷。
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读大学。
有那么一刻,他甚至想过放弃,去找个工作,至少能挣钱养家。
但每当这种想法冒出来,他就会想起母亲期待的眼神,想起贺老先生的信任,想起那个算命先生的预言。
于是,他再次振作起来,更加努力地学习。
他利用所有空闲时间补习英语,自学计算机知识。
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休息,周末也不例外。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学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但就在他的大学生活刚刚步入正轨时,厄运再次降临。
在大二那年,贺元济突然病逝了。
闻林接到消息,立刻赶去医院,却只见到了贺老先生冰冷的遗体。
他跪在床前,泪如雨下,感谢贺老先生的恩情,也为未能在最后时刻见到他而痛心。
葬礼上,贺元济的律师找到了闻林,告诉他贺老先生立了遗嘱,继续资助他完成学业。
"贺老先生很看重你,"律师说,"他说你会成就一番事业的。"
虽然经济上没有问题,但闻林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持。
贺老先生不仅是他的资助人,更是他的导师和精神支柱。
没有了贺老先生的指导,他感到迷茫和孤独。
正当他沉浸在悲痛中时,又一个噩耗传来——卓芸病倒了。
多年的辛苦劳作,让她的身体透支严重,检查出了心脏问题,需要手术。
闻林赶回家,看到躺在乡村诊所简陋病床上的母亲,心如刀绞。
卓芸瘦得只剩下皮包骨,脸色蜡黄,嘴唇发紫。
她看到儿子,强撑着笑了笑:"没事的,休息几天就好了。"
医生却悄悄告诉闻林:"你母亲的情况很严重,需要转到大医院做手术,费用至少需要十万元。"
这个数字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贺老先生留给他的资助刚好够他完成学业,但远远不够支付这笔手术费。
闻林几乎要放弃学业去打工凑钱,卓芸却坚决反对。
"你的学业比什么都重要,"她虚弱地说,"我没事,不用大手术,吃药就行。"
她拉着儿子的手,目光坚定:"你一定要完成学业,这是我唯一的心愿。"
闻林知道母亲在撒谎,但他束手无策。
他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她的病情恶化。
内心的煎熬让他夜不能寐,常常一个人默默流泪。
那天晚上,他在母亲的床头整理东西,无意中发现了那张已经泛黄的符纸。
二十年过去了,这张符纸居然还完好无损。
卓芸醒来,看到儿子拿着符纸发呆,微笑着说:"还记得那个算命先生吗?"
闻林点点头。
"他说我会享你的福,我一直相信。"卓芸说,"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的。"
她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信心。
闻林握紧那张符纸,忽然有了一种莫名的力量。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虽然说不清楚,但心中有了方向。
他回到学校,拼命学习,同时参加各种创新比赛,希望能获得奖金。
他利用自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结合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尝试开发一些农业相关的软件。
多年生活在农村,他深知农民最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设计的智能农业监控系统获得了一个创新大赛的冠军。
这个系统结合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新学的技术,能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人力投入。
比赛的评委中有风险投资人,看中了他的项目,提供了一笔启动资金。
"你的项目有市场潜力,"投资人说,"我愿意投资五十万元,帮你把它变成现实。"
闻林激动不已,这笔钱足够支付母亲的手术费,还能启动他的创业计划。
他把一部分钱用于母亲的手术,剩下的用来组建小团队,开始了创业之路。
手术很成功,卓芸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看着母亲脸上重新浮现的笑容,闻林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妈,您看,我真的能让您享福了,"他握着母亲的手说。
卓芸笑着摇摇头:"傻孩子,对我来说,你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气。"
但闻林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要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再为生计发愁,不再辛苦劳作。
他要实现那个算命先生的预言,让母亲真正享受到儿子的福。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始了创业之路,尽管前方充满未知和挑战。
复苏中的卓芸看着儿子坚定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和期待。
二十年前的那个夏日,那句看似随意的预言,如今渐渐显现出它的力量。
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将他们引向何方,还是个未知数。
但至少此刻,希望的光芒已经照进了他们的生活。
5
创业的道路比想象中艰难得多。
闻林的团队虽然技术不错,但缺乏商业经验,产品推广遇到了瓶颈。
他们开发的智能农业系统功能强大,但价格偏高,很多农民承担不起。
而大型农场又对这种新技术持观望态度,不愿冒险尝试。
最初的投资很快见底,新一轮融资却遭遇了困难。
投资人开始质疑他们的商业模式,一些人甚至撤资了。
"你的技术很好,"一位投资人直言不讳地说,"但是你不了解市场,不知道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利润。"
团队成员陆续离开,闻林的创业梦眼看就要破灭。
压力之下,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也许他应该去一家大公司工作,能获得稳定的收入,也能更好地照顾母亲。
但每当这个念头出现,他就会想起那张黄符,想起余道明的眼神。
内心深处,他始终相信自己走的是正确的路。
卓芸知道儿子遇到了困难,心疼不已。
她看着儿子日渐消瘦的脸庞和眼中的倦容,做了一个决定。
她毅然决定卖掉家里仅剩的一块地,把钱给儿子周转。
"我相信你,"她说,"就像那个算命先生相信你一样。"
闻林拒绝母亲的帮助:"妈,这是我们家的最后一块地了,您留着养老吧。"
卓芸坚持道:"这块地对我有什么用?你才是我的希望和依靠。"
她拉着儿子的手,目光坚定:"我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的。"
闻林泪流满面,他知道母亲这是在拿未来赌他的成功。
这份信任让他感动,也让他倍感压力。
有了这笔钱,闻林得以维持公司运转,并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他重新设计了产品,降低了成本,使其更适合中小型农场和普通农户使用。
就在公司即将转危为安之际,噩耗再次传来。
他的核心技术被人窃取,对方已经申请了专利。
调查发现,是他的合伙人出卖了他,将技术卖给了竞争对手。
那个他一起奋斗了两年的朋友,居然在背后捅了他一刀。
闻林几乎崩溃,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他回到老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
卓芸担心极了,却不知如何安慰儿子。
她只能默默地为儿子准备饭菜,然后轻轻放在门口。
有时候,她会隔着门听到儿子的哭泣声,心疼得无法自已。
一天,闻林在翻找旧物时,意外在母亲的箱底发现了一个信封。
那是一个陈旧的红色信封,上面沾满了灰尘。
打开一看,是那个算命先生余道明留下的另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
"有困难时,来找我。"字条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