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期,德国媒体《星期日世界报》报道称,中国外交部官员在布鲁塞尔探讨了中国参加乌克兰维和部队的可能性,此消息引发国际舆论热议。不过在3月2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明确回应,有关报道完全不属实,并重申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这一回应,犹如一记重锤,直接打破了西方媒体编织的不实传言。
斯塔默(资料图)
其实在这则消息传出前,欧洲就一直在积极筹备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自愿联盟”计划 。英国首相斯塔默提出该计划,声称要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还召开闭门会议与二十多个国家的高级军事官员商讨具体方案,甚至有消息称其提议建立一支由10000名士兵组成的西方维和部队。但这一计划面临诸多难题。
俄罗斯方面,普京早已明确表示,坚决不允许北约国家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不管是战斗部队还是打着“维和”旗号的部队,俄方担心这会让北约长期驻军,将乌克兰变成其实际控制的缓冲国。美国方面,对欧洲的“维和行动”态度模棱两可,特朗普政府虽与俄罗斯进行了沟通,但并未公开支持欧洲的计划,甚至私下透露“只靠欧洲震慑不住俄罗斯”,这使得欧洲在军事决策上十分被动。欧盟内部也矛盾重重,英法主导的“自愿联盟”并未获得所有成员方的支持,许多国家对是否派兵持怀疑态度,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希望维和部队规模能达到10万以上,这对于欧洲来说几乎难以实现。
朔尔茨(资料图)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媒体突然抛出“中国可能参与维和”的消息,背后意图值得玩味。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维和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在乌克兰问题上一直保持中立,致力于外交斡旋,在外交上有着高度平衡。如果中国愿意派兵维和,欧洲或许就能借此突破俄罗斯的反对,在国际舆论上占据道义制高点,为其“自愿联盟”计划增添合法性和可行性。
但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始终坚定且清晰。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一直坚持不站队、不介入战斗,坚决不干涉他国内政主权,尊重俄乌双方立场。中国外交部的官方表态也一直强调尊重各国主权,避免采取可能被误读为军事介入的行动。中国积极推动和平谈判,不仅派遣特使积极奔走,还与巴西等国共同发起“和平之友”倡议,期望通过外交手段促成停火。早在今年3月7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明确表示,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期待各方找到能照顾彼此关切的可持续、持久解决方案,但并未提及中国会考虑派遣维和部队,而是着重强调政治解决途径。
即便未来乌克兰战后真的需要维和部队,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参与的可能性也很低。中国与俄罗斯有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任何可能影响两国关系的军事行动都必须谨慎对待。即便中国愿意参与维和,也必然要先与俄方深入沟通,避免被误解为“倒向西方”。
朔尔茨(资料图)
况且,欧盟近些年一直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在贸易、科技等多方面不断打压中国。若中国派遣维和部队,欧盟是否要在对华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这是一个未知数。同时,乌克兰战后局势极为复杂,东西部地区政治立场严重对立,维和行动需要极高的协调能力和执行力,维和部队如何真正保持中立、怎样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队协调,都是巨大的挑战。
从种种迹象来看,欧洲媒体放风“中国或向乌克兰派兵维和”大概率是一次试探,甚至是一场舆论操纵的实验。而中国一直秉持促和不助战、劝谈不派兵的立场,如果未来真的有维和需求,中国大概率会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正规渠道,而不会加入欧洲的“自愿联盟”。欧洲方面,与其挖空心思拉中国“下水”,不如切实思考如何真正推动乌克兰的和平进程,让乌克兰不再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艰难挣扎。毕竟,时间拖得越久,欧洲自身的处境也会愈发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