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援引《印度快报》消息,莫迪政府计划修复中印双边关系,而此前菲律宾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企图未得到印度积极响应。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美印关系紧张下印度的战略转向,以及地区局势的复杂变化。

近年来,美国不断在国际事务中对印度施压。2019年,美国以贸易逆差为由,终止了对印度实行数十年的普惠待遇,众多印度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关税优势不再,大量中小企业订单减少,面临减产、倒闭危机,工人失业问题加剧。到了2024年,美国宣称要针对印度等六国开展贸易调查,指责印度操控汇率获取贸易优势,这极大限制了印度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操作,进一步冲击其进出口贸易。



莫迪(资料图)

现在特朗普更是直言印度是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并威胁征收对等关税,一旦实施,印度农业、汽车、医药等行业每年潜在损失可达70亿美元。不仅如此,美国在产业政策上也给印度设障,表面为印度新能源等产业提供补贴,实际条款限制重重,印度企业难以受益。在技术出口方面,美国严格管制,尤其在芯片领域,禁止向印度出口先进制程芯片,阻碍印度本土芯片制造产业向高端迈进。

面对美国的一系列打压,印度经济受到不小冲击。其自身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也以失败告终。此前印度耗资230亿美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试图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实现“去中国化”,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实施的4年里,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5.4%降至14.3%,不升反降。同时,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并创下新高,这表明印度经济在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依旧很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并计划迈出修复关系的步伐。据悉,新德里制定了“三步走”解禁计划。第一步是关税松绑,可能取消针对中国电子元件等商品的歧视性关税;第二步是“放开投资”,允许中企以49%股权成立合资公司;第三步是人员放行,恢复中国技术人员赴印度签证,重启数十条中印直飞航线。



莫迪(资料图)

印度这一政策转向,一方面是迫于美国关税压力,需要借助中国产业链来应对;另一方面,也是印度认清经济现实后的选择,毕竟中国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印贸易额巨大,且在多边机制中双方也有诸多合作。

与此同时,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小动作不断,试图拉拢印度加入其制衡中国的阵营。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宣称中国是菲律宾和印度的“共同敌人”,还透露美日澳菲组成的“Squad”集团有意吸纳印度和韩国,以扩大在印太地区针对中国的影响力。为达目的,菲律宾在军事合作上积极布局,此前已从印度购置了三套“布拉莫斯”导弹系统,如今还计划增购印度的LCA战斗机、各类军舰、“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及远程火箭炮等军备。

然而,印度对菲律宾的拉拢并不买账。从印度自身战略考量,其一,印度外交强调“战略自主”,不愿轻易加入由他国主导、明确针对中国的对抗性机制,其更希望通过自身的“东向行动”政策在印太地区发挥自主影响力,而非成为对抗性集团的附庸;其二,尽管印度与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存在摩擦,但在外交、经贸等领域,双方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内双方深度合作。其三,印度主要关切点在印度洋,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远不及菲律宾,卷入南海争端对印度自身并无实际好处 。



莫迪(资料图)

印度不会为了菲律宾的私利而冒险激化与中国的矛盾。所以,印度官方未对菲方拉拢做出回应,军方也以“目前尚不清楚此事”进行搪塞。

美国对印度的打压,使得印度经济面临困境,进而促使印度调整对华政策,向中国递出橄榄枝。而菲律宾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计划,因印度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难以得逞。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各国都在权衡自身利益,印度的战略转向以及对菲律宾拉拢的态度,都体现了其在大国博弈中寻求平衡的努力,而南海地区局势也因各方的不同诉求和行动,依旧充满变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