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间教室前,沈冰并未抱有太多期待。

那是1974年,讲台上的老师旁征博引,数据信手拈来,本该枯燥乏味的《工程水文学》被他讲得妙趣横生。授课老师恰巧和他一个姓,名叫沈晋。

这堂课发生在1974年的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两年前,它是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而7年后,也即1981年,它还将是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这些学校的名字最终在1994年定格为一个沿用至今的名字——西安理工大学。


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当时的陕西机械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唯一的指导教师正是沈晋教授。在后人的书写中,沈晋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学专家,为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理工大学的故事,也正是从“水”开始的。

扎根西北大地,心中却有天下江河。从黄土高原沟壑整治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从沥青心墙坝技术突破到水轮机设计领跑世界,西理工凭借数不清的“全国首次”“世界首创”诠释了什么是“西北脊梁、水利先锋”。

京陕两脉合流

秦岭和合南北,北麓便是西安古城。背靠秦岭,西理工像一位“守界人”,沉默地将目光望向茫茫西北大地。

西北大地,有占据我国国土面积53%的旱区,涵盖了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区域。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战略粮仓和能源基地,但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严重制约了旱区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回看西安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不能不说错综复杂,唯水利、机械两脉分明可见。时间拨回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和北京机械学院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


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一脉,沿陕西工业大学追溯至1937年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水利组(1938年成立“西北联大”水利系)。从“西北联大”顺流而下,水利系先后经历了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变迁。

1960年,以原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纺织系为主,合并西安化工学院,成立陕西工业大学,标志着一所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为地方工业、农业生产服务的多学科工业大学的诞生。这一时期,学校先后承担了三峡、三门峡等水利水电重点工程的科研实验150余项。

1997年1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六十周年院庆题词:“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发展水利水电事业”。时至今日,学院已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机械一脉,来自北京机械学院。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所学院的前身——1946年成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被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1949年也在后来被定为西理工的建校年。为了“培养适应今后工业发展需要、能准确掌握实际生产技术的专门干部”,该校设铸造科、电机制造科等12个专业,为当时国内首创。

为适应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成立北京机械学院。1960 年,北京机械学院拥有科研项目87项,196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拉制硅单晶设备——TDR-36 型单晶炉,填补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从1958到1970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7852人。


填补国家空白的TDR-62型单晶炉(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1994年1月29日,国家教委批准陕西机械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学校从此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学校是经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批更名的高校之一、陕西省第一个更名的高校,也是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中第一个更名为“理工大学”的学校。


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迈入新世纪,2020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签署协议共建西安理工大学,学校正式步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中兴起,在科技报国的号角中壮大,西安理工大学执笔继续书写。

在高原筑高峰

“祖国、荣誉、责任”——不熟悉西理工的人大概不会想到,这6个字便是学校的校训。有人评价:这是一则很“酷”的校训。

中原大地沃野千里,黄河之水奔腾浩荡。以这6个字为支点,70余年来,西理工秉承育人报国的初心,为国家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利”始终是西理工学科建设的主线。2007年,这一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水利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的水利工程高居全国第7位。88年积淀发展,水利工程已成为西北地区水利类人才培养最多、重大工程服务最广、学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在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下,学校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建有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

前不久,由西理工牵头的旱区水工程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完成,实验室拥有院士在内的各类人才共143人。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的带领下,实验室坚持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十二五”以来,实验室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826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在内的大批创新成果。

依托于优势学科以及全国重点实验室、晶体生长设备及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导电材料与复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西理工交出了一张沉甸甸的科研成绩单。


新中国成立后,以“久患灾重”的海河、淮河、黄河治理为发端,开启了现代工程水利的新篇章。20世纪后半叶,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环境、资源水利新内容丰富了水利的涵义。进入21世纪,高坝大库、跨流域调水、生态恢复等成为水利建设的主旋律。

正是在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四大历史变迁中,西理工以旱区水利发展为己任,投身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为旱区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破解了水工程建设与安全运维的技术壁垒,攻克沥青心墙坝建设中的“卡脖子”问题,覆盖我国80%以上沥青心墙坝并辐射到国外,实现了沥青混凝土防渗从技术领跑到标准引领,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啃下了旱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硬骨头”,创新了大中型淤地坝规划设计关键技术,构建了梯坝联合的田园综合体,在黄土高原指导建成5600余座淤地坝,用一座座“小坝”拦住了沙,新增了稳定高产的土地,为全球干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世界水土保持学会“诺曼·哈德逊杰出科研贡献奖”。

辟出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子,连续5年在新疆额尔齐斯河实施生态调度,保护了珍稀鱼类和230万亩河谷林草,实现牧草增产20%,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把磁电活化水一体化设备带到田间地头,推广面积上万亩,减少了“盐害”,通过水肥耦合让“水”重新活了起来,实现农作物增产15%-3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15%,助力旱区农民脱贫致富。

闯过了清洁能源装备研发的理论禁区,攻克水轮机压力脉动控制和空化抑制世界难题,研发的大型轴(贯)流式水轮机近十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技术成果应用于白鹤滩、大藤峡、±800 kV锡盟-泰州特高压直流输电等一批标志性重大水电工程,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大藤峡电站轴流式水轮机(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学科牵引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水利水电、装备制造两大学科群综合发展。”在冲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智军点明了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

独木不成林,孤峰唯有依凭高原的托举才能巍峨矗立。如今的西理工,立住了水利工程这座学科“高峰”,也筑起了控制、机械、材料、管理等学科“高原”,“高峰”“高原”互相成就。

遥感探测,向“云深”处而行,两次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激光雷达团队,成功实现精确“观云测雨”,“网”住了天上的云,提高了国家云水资源评估准确度;材料研发,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围绕特高压输电工程以及大型水力、核能发电工程等极端环境,开发超强耐烧等30余种高压断路器触头产品,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助力央企实现重点电力工程关键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实现特高压技术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引领” 的转变;工艺突破,敢于瞄准“无人区”,研制出我国首台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300mm硅单晶炉,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提出的“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品质管控理论与技术”入选中国科协2024十大工程技术难题,与半导体“独角兽”西安奕斯伟硅片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集成电路与核心器件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攻关硅单晶生长设备行业关键核心技术。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园产品单晶炉(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以大师育大才

水一天天地流下去,故事也会继续讲下去。1974年坐在西北农学院水利系课堂的那个小伙子沈冰,早已从沈晋教授手中接过“接力棒”,站在西安理工大学的讲台上。如今,他已是水利水电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历任学校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一流的大学就是用一流的老师教授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西理工的教育薪火传承,便从一流的老师开始。

“没有院士头衔的院士”谢定义教授,“定义”了我国的土动力学。1988年,由他编写的《土动力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土动力学的学术著作,在当时成了全国土动力学研究生的统一教材,一度供不应求。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老水利人李建中,既是老师、学者,也是水利水电学院第一任院长。在他任职的9年间,学院从4个专业增至8个专业,基本形成了水土类专业及水电类专业的一体化。尽管身份多,也干了很多事儿,但他最喜欢说:“我只是做了一件事,就是培养了一批人。”

在国外事业最鼎盛时期毅然决定回国的华灯鑫教授,婉拒国内985高校及科研院所邀请,举家全职回到祖国的西北地区,筹建西北地区首家激光雷达遥感研究中心及团队。他负责的激光雷达团队,是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


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聚焦解决国家水利水电重大工程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水利水电工程教师团队,在负责人刘云贺教授的带领下,长期服务于水利水电资源开发、抽水蓄能建设、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等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


水利水电工程教师团队(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低调朴素、严谨治学,一代代西理工教师前赴后继,为国家水利及相关行业培养了5万余名水利人才,64.2%毕业生主动扎根西部、服务西部。毕业生中,包括李佩成、徐世烺院士等知名专家,有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本硕博均毕业于西理工的张建民院士,工业控制阀专家、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马玉山院士……

西理工有三座校区,前两座——曲江、莲湖——都与“水”有关,唯余一座金花校区看似与水无关。可这所大学,真的从水上养出了花,也结出了果。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1969年11月23日,汽笛长鸣,北京机械学院西迁的最后一批师生员工及家属抵达汉中,京陕两脉由这趟列车紧紧系为一体。

30年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西理工建校50周年题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综合性大学,为社会主义现化服务。”


图源:西安理工大学

新世纪新时代的钟声铿锵,这句题词仍刻在金花校区图书馆正门前的碑石上,那年的汽笛声也仍似在长鸣,鸣着实干兴邦的奋斗之声从历史中走来,回应时代的叩问。山高水长,无远弗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