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老旧厂区怎样改造成科研园区?历史街区如何实现逆袭?筑匠工程网近日专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同衡技术顾问张杰大师,与君共同探寻城市更新的门道。

内容来源:筑匠工程网

原标题:《人物专访 | 张杰 :解决真问题的城市更新实践》


张 杰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

清华同衡 技术顾问

在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项目中,团队面临诸多挑战,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索绿色建筑路径,还攻克结构难题。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项目波折重重,但团队让其开街即火,还带来管线铺设新发明。景德镇陶溪川项目翻砂美术馆改造时,甲方的建议促使团队成功保留木结构,总结出实用经验。

这些项目体现了对真问题的钻研和创新精神。建筑不仅是建筑,更是解决问题、传承文化的关键。

Question 01

筑匠网:请您介绍近一年来您带领团队完成最满意的作品?您和您的团队在项目设计、推进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张杰大师:

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项目自2022年正式启动设计,是清华大学与昌平区携手打造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项目利用新中国成立早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建成的三个老旧厂区进行改造更新,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由于是集中建设,科研与实验室的布局,以及创新元素的融入,都是非常新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该项目被公布为北京市2024年第一批26项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项目之首。我们非常荣幸,压力也非常大。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工程建设,有些老房子已更新改造完成,有的改成了实验室,有的作为办公空间。一期的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用房1月12日将迎来北京市相关领导、清华大学领导和昌平区领导的调研。

这个项目对昌平区、北京市以及清华大学下一个百年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我们团队有机会介入,的确需要考虑许多新的技术问题。例如,如何使老旧厂房适应科研需求,同时保留必须保护的厂房元素。我们在这一领域有丰富经验,但仍需不断扩展和创新。

清华大学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立于皇家园林,距今已有百余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文化积淀很深。昌平区南口镇是传统工业重镇、曾经的“北京工业改革窗口”。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工业遗产,同时植入新的科研功能、融入清华文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大量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相关技术,无论是面向科研需求的空间功能定位,还是遗产特征识别,都采用了新技术。由于项目涉及细节繁杂,我们构建了一个类似数字孪生的平台,将需要保护加固和局部拆除的部分,以及新植入的功能和建设都在一个颗粒度非常细的平台上集成,这个平台未来也可用作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在绿色建筑方面,我们通过对老房子充分保护再利用,减少新增隐含碳排放;同时,结合新的绿色建筑要求,提高老厂房的节能性能,特别是提高太阳能的利用。在江亿院士团队的指导和合作下,我们在北京首次探索跨季节储热方式,利用水池储存过剩余热,夏储冬用,解决零碳的供热难题。这是这项技术在北京第一次落地,有许多技术需要突破,管理、规划各个方面的审批也都要创新。发改委和区职能部门都给了大力的支持,近期进展比较快。我们也非常期待,在江亿院士的带领下,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引领行业发展。

此外,项目由于既要满足新功能需求,又要保留原有特点,还面临许多结构难题。在土木系聂建国院士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积极应用了大跨组合结构的方式,这些也都将在项目中呈现,是我们团队特别期待的新成果。

在景观设计方面,我们对废旧材料充分再利用,以减少垃圾外运,甚至实现垃圾零外运的工程内循环;同时,结合韧性城市理念,让雨水尽可能不外排,我们设计了雨水就地渗透的景观方案。这些都需要从项目前期策划、规划、总图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到如今的工程落地等环节整体考虑,并有效集成运用,庄惟敏院士在此过程中对我们团队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帮助。

当然,统筹这些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让用户满意,用户就是未来将要入驻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学生等。我们校长说过“成功不成功就要看人家用脚投票,只要愿意来,这个项目就成功了”。因此,在现有约束条件下,我们设计了能够提供多元公共服务的复合功能,由此创造了许多户内户外的具有特色的交流空间。

我们期待随着多元、多维度、新科技、新功能的不断落地,这一项目能够实现从工业厂区向科学园区的转变,并在校园与城镇融合方面取得突破。就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所在的剑桥城一样,这不仅是科技带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校城融合”的重要实验。北京市的领导明确强调了这一点,双向互动融合的力度会越来越大。就像景德镇是用陶瓷遗产和现代艺术人群激活城市一样,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的原动力是科技与产业,它也应该打破校园、走入社会,进一步地带动整个南口镇,然后带动更大范围的发展。


基地鸟瞰图前后对比


一期工程原老厂房与改造后的前后对比

Question 02

筑匠网:请您分享近一年来您的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件比较有趣的和令人欣喜的事?

张杰大师:

2024年我们团队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惊喜就是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项目一期正式开街。这个项目我们在疫情前就开始介入,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和万科的共同努力下,一期工程终于在国庆节期间向社会呈现。在我们介入之前,这个项目遇到了很多困境,比如他们拆除了不该拆的房子,与今天大多数人认可的理念不太吻合。当时专家呼吁、领导关注,我们介入时如履薄冰。在与甲方、运营方的沟通中,关于新与旧、历史传承与适应当下功能之间的平衡点,意见并不完全一致。

经过以前众多相关项目的历练,我们对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方向认识非常清晰和坚定。沟通和实施的过程虽然周折,但一期项目的呈现总体上符合时代潮流,开街后社会反响非常火爆,当地政府和甲方都非常满意。通过这个项目的正向引导和反馈,当地政府和甲方更有信心了,我们自己也觉得过去的坚持没有白费,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我们期待后续提升工作做得更好。因为还有二期甚至三期项目,当地政府如何分期实施?如何传承当地文化?如何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去处?如何展示城市历史底蕴?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这个项目对东三省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改造有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有些同行和领导给我打电话说,他们那边像这样改造后也可以火起来。以前总觉得上海、北京做得好,东三省由于各种原因步子迈得困难。但看到大连东关街这个项目能够成功,大家觉得很“破烂”的东西也能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了非常正面的宣传和激励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东三省尤其是过去工业重镇工业遗产非常丰富;但立足现在的经济状况,要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关键问题是,在东三省保留民居或普通百姓生活的这些区域作为遗产,面临巨大的压力。大连东关街这个以前备受争议的项目,今天能够得到正反馈非常重要。

项目推进过程中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哪些东西值得保护?二是如何保护、如何使用?比如,有人质疑破房子值不值得保护,作为开店使用时就想要随便打窗户打洞,这些冲突都需要解决。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比如管线铺设。在东关街,我们首次尝试在房子底下平行于街道走管线。因为巷子太窄,我们先加固基础再做架空层,在房子底下走管线,这是我们的新发明,被逼出来的创新,是问题驱动创新。如何加固地梁、处理酥塌的墙面等问题,衍生出一系列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技术创新。

我跟团队说:我们是研究真问题,问题驱动创新。我们解决的问题具有共性,包括构造要求、地域气候、原有工艺、新功能要求等,很多地方都可以延续这种思路。虽然不同的地方建筑结构类型不一样,有的地方比较潮湿,构造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但这个思路全国很多地方都可以应用。


大连东关街改造前后对比

Question 03

筑匠网:请您分享近一年来合作比较默契的甲方提到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建议,这个建议如何落实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张杰大师:

很多网友都知道我们团队在景德镇陶溪川项目做了很长时间工业遗产改造。其中有一个技术细节就是木结构、木桁架房子的改造。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做工业博物馆改造设计时没有经验,保留了原有的木结构,结果消防过不了关。因为当时我们向主管部门报批的渠道和房子防火级别没有卡准,后来只能把木骨架换成钢结构。我们在新的钢结构设计中与原有的木骨架有衔接处理,费了很大劲,最终效果也不错。

后来做陶溪川翻砂美术馆,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被原厂房的木结构桁架震撼了。甲方说,张老师能不能不再换钢架,我非常同意甲方的意见,我们就找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报批时不能说是新项目,要说是修缮项目,这样原来是木头就继续用木头;也不能写成改造,改造就等于说原来的木头本来就不行。第二,我们降低了防火级别的要求,这样木头才能留下来。木头的大致途径走通了,但该加固还得加固。如何加固木头?我们非常感谢甲方的支持,与甲方一起合作,把一榀榀木屋架取下来在现场做实验。因为我国木结构规范还不甚全面,需要靠经验,因此我们要做实验测试决定怎么加固。后来,我们采取了可识别的加固方式,用细钢筋和型钢绑在木屋架的旁边加固。这样木结构和加固材料平行呈现,几何形式都非常清晰可辨。通过这些努力,翻砂美术馆中的原有木屋架非常成功地被保留下来了,并且增加了强度,消防也通过了。

翻砂美术馆的修缮过程让我们团队有很多感触,国内有些团队在编制历史建筑或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消防规范时,我就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案例,把它抽象成一般技术:第一,防火级别的限制要与功能适应性匹配,不要提的过高;第二,在保护历史记忆载体的前提下解决结构安全性问题,通过测试与设计结合,使新旧两种元素都能漂亮呈现,同时满足加固力学的要求。

有了这样的经验,对于很多类似工程我们都可以推广。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是攻克关键技术的经验,与东关街做地下管线是一个道理。所以说,技术一定是解决真问题,然后延伸出科学问题。因为建筑本质上是应用学科。


木骨架换成钢结构的细节图片


翻砂美术馆修缮后的实景图

*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旻华、李逸、姚力、杨勇、张小明、andy_cqs

采访 |筑匠工程网 张力

编辑 |筑匠工程网 张媛

视频 |筑匠工程网 王赫

校审 |筑匠工程网 张力

封面图/图片|清华同衡景德镇项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