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刊



张杰在指导队员们做冰上训练。


张利增带领孩子们做陆地训练。


勃利县的队员(左一和右一)在韩国参加训练。

□文/摄 袁晓玲 本报记者 赵宇清

今年2月,在哈尔滨亚冬会上,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和杨婧茹与队友通力合作,在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为中国队夺得金牌;3月,在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上,七台河籍运动员又斩获6枚金牌,其中杨婧茹一人夺得四个项目的冠军。七台河,这座偏远的北方小城为何会成为冰雪运动的冠军摇篮?让我们一起探寻冠军城市的“育才密码”。

A“七台河模式”夯实冠军基座

经过四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七台河在短道速滑运动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专业队”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七台河召开冰雪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时,将这一模式总结为“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体育特色校为抓手,深度实施体教融合,强化资源条件保障,建立科学育才选才荐才体系,形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体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台河模式”。他认为,七台河的成功经验可信、可用、可鉴,值得在全国复制推广。

为了扩大运动员的培养基座,七台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在小学创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的发展思路,目前全市共创建短道速滑特色校17所,在训学生400余名。特色校实行“五统一”模式:统一师资培训、统一选材机制、统一训练计划、统一后勤保障、统一政策扶持。

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少儿业余体校的专业教练员按照《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业余运动员选材标准》,从特色学校中选拔身体素质好、反应速度快、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形成“集训-试训-在训”的后备人才选拔模式。

基础班运动员经过2~3年的训练后,选材小组依据比赛成绩和综合素质考核评定,选拔专项能力突出的运动员进入为期一年的试训,其中的佼佼者成为重点班的正式队员。目前,全市共有重点班3个,在训运动员50余人,每年市财政列支193万元保障重点班运行。近一年来,重点班队员获省级以上奖牌100余枚。

2023年,七台河市委市政府拿出20个运动员专项编制,每年匹配200万元的保障经费,成立了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专业队,形成了“多点支撑、科学布局”的人才培养输送格局。

七台河市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副主任张利增一路从短道速滑特色校干起,如今已成为七台河教练员团队中的领军人物。他说:“七台河主要培养的是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世界冠军。我们不强调过早对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更注重夯实运动员的基本功、培养运动员脚下的灵活度,因为我们要让运动员在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保有更强的后劲儿。”张利增从教至今已向国家队、省队、省体校跨级或直接输送运动员65人,他教过的学生获得世界级奖牌22枚,亚洲级金牌7枚,国家级金牌84枚,省级金牌200余枚。

B带乡村孩子走进国际赛场

在七台河,每一个热爱滑冰的孩子都有机会学习滑冰。从2011年开始,七台河市财政为每所中小学提供3万元至5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浇筑冰场,形成了“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的新格局。这不仅是在城市,在乡村亦是如此。勃利县大四站镇中心校每到冬天都会浇好冰场,并为学生们准备好冰刀。我国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还曾来到这里,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滑冰。这些极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滑冰的热情,学校培养出的优秀队员已开始在市级比赛中大放异彩。

近年来,勃利县短道速滑运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1年10月21日,勃利县体校成立了七台河市首支冰轮双滑青少年队伍。在此基础上,2022年1月勃利县短道速滑队成立。2022年6月,勃利县的新起小学、城西小学、逸夫小学、大四站镇中心校、双河镇中心校5所学校成为短道速滑特色校。截至目前,这5所特色校已累计向勃利县体校输送30余名队员。

去年3月,为了能让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在七台河体育中心的室内冰场上训练,勃利县委县政府在七台河市区租下公寓,建立了“勃利县体校短道速滑之家”,勃利县短道速滑队的17名小队员正式进入了“食住学训”一体化的专业训练模式。勃利县的孩子们在训练之余,还参加了许多国际交流活动。今年2月,勃利县10名小短道速滑运动员参加了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演出。去年,小队员们还远赴匈牙利,参加“圣诞老人杯”国际短道速滑比赛,荣获5金1银的好成绩。

记者联系到勃利县体校教练员徐子淳时,她正带着两名队员在韩国仁川参加训练。她说:“之前,我们在国内看到的都是韩教在带高水平运动员,但是韩教怎样训练小学这个年龄段的队员,我们并不了解,这就是我们此行来学习的目的。在韩国学习的一个月,我和队员们每天都收获巨大,这一趟来得太值了!这两年,我有意识地带孩子们参加一些国际比赛,希望他们每个人在积攒赛场经验的同时都能拥有国际化视野。”

C让教练员没有后顾之忧

七台河一直在举全市之力支持短道速滑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短道速滑教练员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扶持,培养、引进了一批技术过硬的短道速滑教练员,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短道速滑专业团队。

走进七台河体育中心短道速滑馆,短道速滑特色校——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教练员赵旭正带领小队员们上滑冰课。她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是七台河市第一个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核入编制的短道速滑专业教练员。赵旭说:“市里对教练员待遇的重视,让我特别感动。我每天干劲儿十足,希望能把我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尽快成才。”

政策兴,人才旺。为吸引更多短道速滑专业人才来七台河,七台河市人才引进新政“30条”和《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从事短道速滑教学的引进人才给予政策倾斜,这些政策为9名运动员及教练员解决了住房,为8名运动员及教练员家属安排了工作、解决了子女上学问题。

七台河市少儿业余体校重点班教练姚忠华就是七台河市体育局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入的人才。姚忠华说:“七台河不只有专业的冰场、专业的运动员队伍,还有舒心的环境。我来这里工作后,市委市政府不仅为我解决了住房和孩子上学问题,还为我爱人安排了工作,在这里教练员没有后顾之忧。”目前,姚忠华培养过的运动员已向省队输送20余人、向国家队输送3人。

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王猛告诉记者,七台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工作,累计从全市人才编制周转池中拿出15个事业编制,支持体育局引进全国各地的优秀教练员、康复师、器材师等专业人才。预计今年年底体育局就能完成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建设。

七台河市还先后出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新时代七台河市人才工作发展规划》《运动员教练员参加重大体育赛事奖励办法》,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给予重奖;对贡献突出的教练员给予记功、评优、晋升等奖励。七台河市策划成立的黑龙江省第一支冰雪运动发展基金,现已收到捐赠资金2260万元,已为2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发放奖励资金500余万元。

D冠军摇篮散发品牌效应

七台河先后培养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4位世界冠军,七台河籍运动员获得世界级金牌186块、国家级金牌601块。这样傲人的成绩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热爱短道速滑运动的孩子奔向七台河。

七台河职业技师学院冰上运动学院院长张杰告诉记者,她带的运动队一共55人,七台河本地孩子有19人,其余36人都是外地来的孩子,占比65%。这些小队员们的家长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纷纷搬到七台河工作、创业,冰雪运动正在成为七台河集聚人气的一张王牌。

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1亿元打造七台河短道速滑赛训基地。2023年末七台河短道速滑馆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加上七台河体育中心原有的两块冰场,七台河共拥有三块国际标准化冰场。今年年末,拥有111个房间的运动员公寓也将投入使用,至此七台河就建成了吃住训一体化的训练基地。

优越的训练环境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队伍来此转训、集训。王猛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到现在,到七台河集训的队伍就没断过,多的时候10支队伍,少的时候也有5支队伍。最近一段时间,除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滑冰协会在七台河举办集训交流营活动外,俄罗斯阿尔乔姆、韩国曾坪郡也派出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前来开展交流活动。此外,还有北京、上海、吉林等十余个省市的短道速滑运动队来此转训、集训。仅2024-2025赛季,就有23支队伍的600余名运动员在七台河转训、集训。

上海圣巴体育俱乐部短道速滑教练员李成说,七台河的训练模式和梯队建设都十分成熟,非常值得来此交流学习。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短道速滑运动员洪城骏说:“在七台河这段时间,我的体能和技术都获得了很大提升。”

据悉,七台河刚刚获评首批奥运冠军梯队建设重点城市,未来这里将成为知名的冰上运动训练基地,有望走出更多的世界冠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