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说他是不是脑子坏掉了?”马桂芝揉着通红的眼睛,声音哽咽,“我教了一辈子书,就指望他出人头地,他倒好……”



清晨,栏杆外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初升的太阳给水面洒上一层金色。陈志远站在河岸边,望着故乡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四年前,他踏上北上的列车,如今学成归来,却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带着一个连母亲都不理解的梦想。

这座小县城自古逃不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每年都有像陈志远这样的年轻人离开,却很少有人愿意回来。当消息传开,一个获得百万年薪机会的大学毕业生要回乡创业时,整个陈家村炸开了锅。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有人说他是被大公司辞退了,还有人说他是被骗了钱……唯独没人相信,他是真心实意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01

北京某顶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人声鼎沸。陈志远身着学士服,胸前挂满了各种奖章,是所有人眼中的焦点。

校长微笑着将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章别在他胸前:“陈志远同学,作为我校今年计算机系的杰出毕业生,连续四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两次获得国际程序设计大赛金奖,毕业设计被评为全国优秀。祝贺你!”

掌声雷动,陈志远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看到台下同学们敬佩的目光。演讲时,他平静地说:“感谢母校四年的培养,我会把所学带回家乡,用科技的力量改变那里。”

当时,很少有人把这句话当真。

两千公里外的青山县,马桂芝拿着儿子的毕业照片,挨家挨户地向邻居们展示:“我儿子要留在北京工作了,月薪八万多呢!”她的脸上写满了自豪,这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电话那头,陈志远还没告诉母亲自己的决定。他刚收到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录用通知,最高的年薪达到一百万,还有导师推荐他去硅谷的机会。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前程。

五月底的一个晚上,陈志远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爸,我决定回来了。”

电话那头的陈大明沉默了几秒:“你妈知道吗?”

“还没告诉她,我怕她接受不了。”

陈大明叹了口气:“你自己考虑清楚了?”

“嗯,我想回来做点事情,把我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帮助咱们家乡。”

“那……你妈那边,我试着跟她说说。”

电话挂断后,陈大明坐在自家五金店的柜台后面,望着窗外熟悉的县城街道,陷入了沉思。儿子的决定让他既欣慰又担忧。

两天后,马桂芝在和几个老姐妹打麻将时接到了儿子的视频电话。陈志远在电话那头,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妈,我决定回青山县创业。”

麻将牌从马桂芝手中滑落,她瞪大了眼睛:“你说什么?”

“我想回来创业,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咱们县的农产品销售……”

马桂芝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她打断了儿子的话:“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放着北京的好工作不要,回这穷山沟干什么?”

“妈,我有想法,我觉得……”

“你觉得什么?你知道我这些年是怎么把你供出去的吗?你知道我多希望你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吗?现在你告诉我,你要回来?”

视频那头的陈志远沉默了。马桂芝气得浑身发抖,当着几个老姐妹的面,她尖叫道:“你要是敢回来,我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儿子!”

电话挂断了,麻将桌上一片寂静。马桂芝瘫坐在椅子上,泪水夺眶而出。

02

陈志远拖着行李箱走进家门时,屋子里静悄悄的。厨房里没有往常母亲准备的热菜,客厅的电视也没有开。马桂芝坐在沙发上,眼睛红肿,看到儿子进门,她扭过头去不说话。

“妈,我回来了。”陈志远轻声说。

马桂芝冷哼一声:“你不是在北京有大好前途吗?回来干什么?”

“我想在家乡做点事情……”

“做什么事情?你懂什么?你以为你在大学里学几年书,就比我们这些老农民懂得多了?”马桂芝站起来,指着墙上挂满的陈志远从小到大的奖状和证书,“我把你从小培养到大,不容易!现在你告诉我,你要放弃百万年薪回来种地?”

陈志远无奈地摇头:“不是种地,妈。我想做一个农村数字化平台,帮助咱们这里的农产品销售……”

“胡说八道!这种话骗骗你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同学还行,能骗得了我吗?”马桂芝打断他,“你是不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是不是被公司辞退了?你老实告诉我!”

“妈,不是这样的……”

“那是什么样的?你拒绝了那么好的工作,图什么?”

陈志远深吸一口气:“妈,我只是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有意义?有什么意义?让全村人笑话我?笑话我马桂芝的儿子在北京混不下去,只能灰溜溜地回来?”

话音刚落,门被推开,陈大明拎着一袋菜走了进来。看到剑拔弩张的母子俩,他尴尬地笑了笑:“志远回来了?正好,我买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待会儿我来做。”

马桂芝瞪了丈夫一眼:“你倒是高兴!你儿子放着大好前程不要,回来找罪受,你还买红烧肉庆祝?”说完,她夺门而出。

陈大明叹了口气,拍拍儿子的肩膀:“别急,她需要时间接受。你真想好了?”

陈志远点点头:“爸,我想清楚了。这边有我的梦想,我不想一辈子做一个大公司的螺丝钉。”

当晚,父子俩在厨房忙活,做了一桌子菜。马桂芝回来后,默默坐下吃饭,全程不发一言。吃完饭,她起身回房间,临走前留下一句话:“你既然选择回来,就别指望我会帮你。”

此后一周,陈志远在县城边缘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小厂房,准备租下来做办公室。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听说了吗?马老师的儿子回来了,说是要创业。”

“创什么业啊?肯定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被公司赶回来的。”

“可不是嘛,这孩子要真有本事,能放着百万年薪不要?”

流言像野火一样蔓延。一天,马桂芝去集市买菜,听到几个大娘正在议论:“那个马老师天天吹的儿子,不是说在北京多厉害吗?现在不也灰溜溜地回来了?”

“估计是能力不行呗,这种孩子啊,书念得再多也没用。”

马桂芝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手中的菜篮子重重摔在地上,她转身就走,眼眶里噙满泪水。

回到家,她看到陈志远正在收拾行李准备搬到厂房那边去住。

“你要去哪儿?”

“我租了个地方,准备开始创业了。”

马桂芝冷笑一声:“怎么,嫌在家里住丢人?”

陈志远轻声说:“不是,妈。我想离工作地点近一点,方便做事情。”

“做什么事情?做梦吗?”马桂芝讥讽道,“村里人都在笑话我,说你是在北京混不下去才回来的。你知道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

陈志远正想解释,门铃响了。一个年轻女孩站在门口,背着一个大背包。



“志远,我来了。”女孩笑容明媚。

“雨晴,你终于到了!”陈志远惊喜地迎上去。

马桂芝愣住了:“这位是?”

“妈,这是苏雨晴,我大学同学,也是我的创业伙伴。她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来帮我一起创业。”

苏雨晴礼貌地向马桂芝问好:“阿姨好,我是志远的同学,听他说起过您很多次。”

马桂芝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心想:又一个被骗的傻孩子。

03

破旧的厂房里,灰尘漫天飞舞。陈志远和苏雨晴戴着口罩,挥汗如雨地清理着空间。这个曾经的小型织布厂已经荒废多年,屋顶有几处漏洞,墙壁上爬满了青苔。

“真有你的,找了这么个'豪华'办公室。”苏雨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开玩笑道。

陈志远笑了笑:“便宜啊,一年才一万多租金。咱们资金有限,能省则省。”

两人忙碌了一整天,才清理出一小块可以放电脑的区域。晚上,他们铺上从家里带来的睡袋,躺在水泥地上,望着星星点点的屋顶。

“怎么样,后悔了吗?”陈志远问。

苏雨晴摇摇头:“比起北京那个格子间,这里至少能看到星星。”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起早贪黑,一边修缮厂房,一边开始着手开发“农智通”平台。他们计划将农产品销售、农技指导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方位服务农村的数字平台。白天写代码,晚上修屋顶,饿了就吃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

一个月后,他们的积蓄所剩无几。陈志远开始变卖自己在大学期间赢得比赛的奖品——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筹集资金购买服务器。苏雨晴也悄悄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项目继续。

陈大明偶尔会来看望儿子,带些热乎的饭菜和日用品。有一次,他看到儿子和苏雨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电脑屏幕上还闪烁着代码,心疼地叹了口气。

“爸,您来了。”陈志远揉揉眼睛,醒了过来。

陈大明放下手中的饭菜:“你妈问你什么时候回家吃饭。”

陈志远一愣:“她这是原谅我了?”



陈大明摇摇头:“她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惦记你的。”

“您告诉她,等我这个项目有了起色,我就回去。”

陈大明看了看简陋的环境,欲言又止:“你……还需要钱吗?”

陈志远笑了笑:“不用,爸,我们能挺过去。”

送走父亲,苏雨晴问:“你真的不需要家里支持吗?”

陈志远摇摇头:“我得用实际行动证明给我妈看,我不是做梦。”

与此同时,马桂芝在家里坐立不安。她已经一个多月没见到儿子了,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更是层出不穷。一天,她终于忍不住,偷偷去了儿子的“公司”。

远远地,她看到破旧的厂房,心一下沉到了谷底。透过窗户,她看到儿子瘦了一圈,胡子拉碴,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旁边的苏雨晴也是一脸疲惫,两人边吃泡面边讨论着什么。

那一刻,马桂芝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她的儿子,曾经光鲜亮丽的北大高材生,如今住在这种地方,吃这种东西……她悄悄抹了抹眼泪,转身离开。

回家后,她问陈大明:“他们在做什么项目?”

陈大明小心翼翼地回答:“好像是个帮农民卖农产品的网站。”

马桂芝冷哼一声:“农民需要这个?种了一辈子地,还不知道怎么卖东西?”

尽管嘴上不饶人,但从那天起,马桂芝开始让丈夫每天送饭到儿子那里。她对外依然说儿子“不务正业”,但私下里,她悄悄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04

秋天来临,陈志远和苏雨晴的“农智通”平台终于初具雏形。他们开始在周边村庄进行推广,教农民如何通过平台销售农产品。

起初,村民们都不相信,觉得是“城里人的花把戏”。陈志远不得不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地解释平台的好处。

“老张叔,您的苹果很好吃,为什么不试着卖给城里人呢?”

“卖给城里人?那得托关系找人啊,我哪认识什么城里人?”

“有了我们这个平台,您就不用认识城里人,直接把苹果放上去,城里人自己会来买。”

老张叔将信将疑:“真的假的?你这娃娃不会是骗我钱吧?”

陈志远笑了:“我不收您一分钱,您先试试,卖出去了再说。”

就这样,他们终于说服了几户农民在平台上注册,上传了自家的农产品信息。陈志远和苏雨晴熬夜拍照、写介绍、调整页面,终于把第一批产品上线了。

等待的日子异常煎熬。一天,两天,三天……没有一单订单。村民们开始议论纷纷,说陈志远是“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农村。

第四天中午,平台突然收到了一个订单——北京的一位顾客订了老张叔家五十斤苹果。



“真的有人买啊!”老张叔惊讶地看着手机上的通知,“还是北京的呢!”

陈志远和苏雨晴兴奋地跳了起来,帮助老张叔包装、发货。这第一单的成功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也让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项目。

随后几天,订单慢慢增多。周边村庄的农民听说这事,也纷纷前来咨询,想把自家的农产品放到平台上销售。

“农智通”开始小有名气,甚至引来了县里媒体的采访。一天,一位自称“农业爱好者”的中年男子来到了公司。

“你好,我是刘峰,对你们的平台很感兴趣。”男子递上名片,上面简单地印着“农业技术推广”几个字。

陈志远热情接待了他,详细介绍了平台的理念和技术细节。这位刘先生问了很多专业问题,尤其对农产品溯源系统很感兴趣。

“你们这个系统如果推广开来,对我们县的农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刘峰离开时说,“我会关注你们的进展。”

送走刘峰,苏雨晴若有所思:“他问的问题很专业,不像普通的'农业爱好者'。”

陈志远点点头:“可能是什么农业公司的人吧。无论如何,有人关注是好事。”

此后,公司的氛围明显不同了。陈志远和苏雨晴开始加班加点地开发新功能,特别是农产品溯源系统。他们甚至招聘了两名本地大学毕业生加入团队,整天闭门不出,神神秘秘的。

村里人看到公司门口时常停着不同的车辆,议论纷纷:“陈志远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听说是做了个卖农产品的网站,还真有城里人来买呢!”

“真的假的?他那破网站能有多大能耐?”

流言传到马桂芝耳朵里,她心中既骄傲又忐忑。一天,她忍不住向王婶打听:“你家买了新手机,不会也用我儿子那个什么'农智通'卖东西了吧?”

王婶神秘地笑了笑:“可不是嘛!我家的南瓜前两天还卖到上海去了呢!要我说啊,你儿子这事做得好,是真心为咱们老百姓办实事!”

马桂芝心里一暖,嘴上却不肯松口:“哼,他要真有本事,去北京赚大钱不好吗?非要回来受这罪。”

王婶意味深长地说:“听说前几天有个'大人物'来他公司了,开的可是豪车。”

马桂芝心头一震:“什么大人物?”

“不知道,反正看着很神秘,跟你儿子聊了好久。”

马桂芝将信将疑,心里却忍不住泛起一丝希望:难道儿子真的有出息了?

05

周二早晨,马桂芝正在院子里晾晒被子,突然接到王婶急匆匆的电话。

“桂芝!快回来!出大事了!县领导来你家找你儿子了!”

马桂芝心头一震,手机差点掉在地上:“什么?县领导?”

“县长亲自来的!好几辆黑色轿车,气派得很!快回来看看吧!”

马桂芝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县长为什么要找儿子?难道是出了什么事?她脑子里闪过无数可怕的念头:是不是儿子那个平台违法了?是不是惹上什么麻烦了?

她顾不上收被子,抓起钥匙就往家跑。远远地,她看到家门口停着几辆黑色轿车,村口聚集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



“这是怎么了?县长为啥来找陈志远啊?”

“谁知道呢,该不会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吧?”

“我早说嘛,这小子神神秘秘的,肯定有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