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看着马上就要清明了,有不少地方的传统习俗就是提前回家祭祖扫墓,尤其是家族人数庞大,更注重传统观念的。
但是今年我却在清明回家的时候发现了三个怪现象,有不少的事情都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且每一年都会加深这种变化。
不仅仅是当天扫墓,甚至是清明以前准备相关材料和事宜都有所不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亲情变淡?
从出生以来到现在一直都住在农村里的人可能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那就是村子里的老龄化越来越重,中年人先不说,小孩儿童几乎都很难看到了。
前两天还可以说是因为信息化时代,小孩子们都不像以前一样出俩玩耍,而是待在家里玩手机才见不到。
但是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根本原因还是有很多家庭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生活,即便是租房子或者是常年背负贷款都在所不惜。
但是呢这些家庭中的老人几乎都会选择留在村子里,毕竟农村对他们来说更有归属感,而问题也是从这里开始出现的。
只要去往城市当中生活肯定就会在附近寻找工作,一忙起来那就是成年累月不回家,与家里亲戚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即便是聚在一起关系也会有些隔阂。
如果是放在以前,我们这边的一大家子就会提前很多天开始“叠元宝”,而且各种贡品也会搁上锅炉开始准备。
到了清明节当天,所有人都会一起前往祖祖辈辈的墓地前去祭拜,阵容气势以及氛围都充满了色彩。
在祭拜结束之后再和家庭成员们一起吃一顿饭,接着在忙活完其他的后续事宜之后才会离开,但是现在却大不相同了。
大家的工作越来越忙,甚至有些单位清明节当天会进行调休乃至不放假这就造成了回到农村祭祖的人越来越少。
即便是放假也有很多人就放清明节那一天,早上回去晚上之前就得回到城市应对第二天的工作,搞得人身心俱疲。
如果是在城里开店的家庭可能更能共情,因为一旦到了假期店里的生意就会相当火爆,甚至一天都能顶上一个月的利润,所以这类人更加注重清明节当天的时间。
一般都是在中午饭点左右回家一起祭祖上坟,然后和家里人吃一顿饭之后就又匆匆离去,这也都是无奈之举。
所以亲情变淡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自然而然的走向,希望大家还是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多去陪陪家里人。
回家难
这一点其实与上面我们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很多人其实并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回家的时间以及方式都受到了限制。
上面我们所说的情况还是同样都在一个城市,只是农村和城市的距离的话开车一小时之内基本上都能赶到。
不过我们放眼望去现在的农村家庭,有很多的人都前往了异地打工,尤其是北京广东深圳这些地区,如果在清明节只有一天假期的情况下根本就回不来。
每到节假日的铁路运输都是十分繁忙,光是抢票都是一件难事,即便是抢到了票,接下来面对的还有时间问题。
在离家远的情况下如果买的是高铁票还好,但假如是绿皮火车这样的动车,那么光是路程时间甚至都要半天,别说回家祭祖吃饭了,恐怕刚到家就又得回去了。
其次还有经济因素,要知道高铁票如果距离非常远的话,价格甚至能接近千元,而在外打工的农村人们正是最看重这个问题。
所以有些人即便是不回来也不愿意花高价钱坐车,绿皮火车的话固然便宜,但会面临的情况我们刚才已经说过。
至于有些距离较近的城市,在以前还会有人选择高速自驾回来,又方便又快捷,但随着大家生活越来越富足,我国拥有车辆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节假日高速有可能还会免费,因此堵车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所以因为回家困难的问题从而选择干脆不回家的人越来越多。
思想的转变
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非常深刻,现在农村地区一般都是老一辈人在扫墓上坟祭拜,而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不仅仅是生活的原因,而且还有思想原因。
因为随着教育的普及,人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家更希望能够在这一天去让自己进行消息或者娱乐,毕竟是好不容易获得的假期。
于是年轻人们都纷纷选择旅游或者宅家休息,至于祭拜这些事情有老一辈人就够了。
但是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毕竟清明节还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扫墓祭祖也是我国传承多年的文化,不能够仅此而没落。
如果方便回家的年轻人还是建议在这一天多去陪陪老人,去看望一下沉睡在地下的祖先,为现代的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因为年轻人们在城市中结婚生子之后,下一代孩子对于家族以及其他长辈的观念就会慢慢淡化,而祭祖就是让孩子明白什么叫做传承。
要不然的话即便是自己以后离世,后代们的观念如果越来越弱,那么就连一个扫墓的人都没有,这将会多么的可悲。
所以趁着现在还有清明节的各种氛围,大伙还是应该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多陪陪家人长辈,把清明节优良的传统文化给继承下来。
结语
这三个变化每年都会加深,相信农村的居民们都深有体会,不过也请理解一下在外工作的打工人们,有很多事情也是身不由己。
而现在的儿童和青少年就成为了下一代的新鲜力量,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把清明节的传统传承下来,让孩子们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